• 32阅读
  • 0回复

“漓江”甘苦——记两位出版家的谈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20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漓江”甘苦
——记两位出版家的谈话
吴昊
在游漓江的船上,我遇到了广西漓江出版社的两位“老总”,一姓蒋,一姓刘,都是五十上下年纪。大概是“同气相求”吧,一上船我们之间就找到了共同的话题。
就我所知,目前出版界的情况相当复杂,也相当艰难。作者读者都对出版单位有意见,出版界自己也叫苦不迭。有些出版社为了“活下去”,使出了各种解数,什么找工厂企业赞助啦,什么要作者筹措资金啦,什么要作者包销多少册啦……我问“漓江”是否也这样做?两位“老总”告诉我,他们社自从建立以来,出书二千余万册,上述“招数”一次也没用过。他们说:“出版社是作者的娘家,编辑是作者的朋友,我们从不干那种为难作者的事情。”
我问他们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他们说,还好,成立的第一年稍有亏损,第二年盈利五十万,去年盈利一百四十余万,今年势头更好。全社二十几名编辑,连同装帧、发行、后勤总共不足五十人,紧紧凑凑,大家都是干事业的;不用庸人,不养闲人,不照顾亲人,这也算一条经验。
据二位“老总”说:他们出的书大体可以分成四大类:一、畅销的(有经济价值的);二、非畅销但有较高文化价值的;三、既有经济价值又有文化价值的;四、层次较低又销路一般的。他们的重点放在第三类,又有经济价值又有文化价值的书大搞;一二类书重点搞;四类书照顾搞。他们说:对于畅销书坚持“有取有舍”的原则,不滥不泛,取舍的标准是“赚钱无害”。蒋说,见畅销书就上、只顾经济效益,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是文艺美术出版社,要追求较高的层次,要让国内第一流的作家、学者、美术工作者承认我们,不能只认钱不认书。以《外国通俗文库》一套书作例子,刘说:国外的通俗文学很畅销,大家都抢,我们觉得与其滥出,不如请位专家挑选一下,有计划、有重点地介绍给读者。据此,我们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施咸荣进行编选,目前已出了十本。
就在我们谈论的时候,漓江两岸的诱人风光不知不觉间已经拉开帷幕。这一天,雾霭重重,烟雨淡淡;云在山间,雾在水上。轻云、白雾把漓江的山装扮得百态千姿。刘看着这迷人的山水深有感触地说:“办出版社真要像这漓江的山水一样,有许多层次,呈现出多种色彩,然而谈何容易啊!去年我们开始出《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时,我们是想追求较高的层次,但责难之声不绝于耳,什么“不要把诺贝尔文学奖抬得太高”啦,“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都是资产阶级的东西”啦,说话的人有的是很权威的。去年的早春气候,我们是捏了一把汗的。我问他们现在怎么样了?他们说,已出了十几本,计划三年出完。
当然,最使他们担心的还是那套《人体美术丛书》,包括《世界人体绘画选》、《世界人体雕塑选》、《世界人体插图选》等八种。目前这套书已经出齐,意想不到的是,美术界、知识界几乎是异口同声地给予了承认。蒋说:“看来经过开放搞活,人们的封闭意识已逐渐打开。在这种情况下,倒是我们这些搞出版的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什么是优美健康?什么是黄色下流?要让读者逐渐地掌握和理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