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多一些阳光 多一些透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21
第1版(要闻)
专栏:每周论坛

多一些阳光 多一些透明
钟怀
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时,海外一家报纸有“京华满城争说透明度”的说法。确实,这次人大开会最引人注目之处,除了民主气氛浓,就是透明度高。全国人大带了个好头,会后一些省市举行的人代会也增加了透明度,甚至有后来居上之势,群众反映很好。
提高透明度为什么受欢迎,究竟有什么好处呢?至少有以下几条:
一、可以沟通会内会外,让最高权力机关的活动为群众知情,从而取得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二、可以增加群众对人民代表的了解,便于对代表进行监督;
三、可以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提高人民的主人翁责任感。
以上几条,显而易见。还有一条不那么为人注意,其实也很重要,就是可以提高新闻舆论工具的信誉。人们记得,今年春节前,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曾向首都二百名知名人士做过一次调查,其中有87%的人认为新闻媒介在报道政务与决策方面的公开程度不高,有65%的人认为新闻报道存在信任危机。这是很严厉的批评啊!而这次对七届人大、七届政协的报道,读者普遍感到满意,觉得“有看头”。因此,“两会”期间既不见“出口转内销”现象,还出现了“小道无消息”的佳话。
提高透明度,自然不能仅仅表现在人大开会,以及党和政府举行重要会议时,而且要表现在各级领导机关的日常工作、日常活动中。重大情况,都应让人民知道。比如价格改革,不能关起门来搞“神秘化”,而要将为什么要改、怎么改、会遇到什么困难等等,向群众交底。又如考核、选拔干部,也要尽可能透亮。深圳市将于今年下半年实行政府主要官员财产和收支情况的公开制度。私人财产为什么要公开?因为你不是普通的公民,你是官员,为政清廉,就要有经济透明度,提供一些条件让群众进行公开监督。
就基层单位来说,凡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应当增加透明度。最近《光明日报》报道,海军工程学院过去为学员毕业分配、干部提级评职称等问题大伤脑筋,近两年他们使这些工作尽量“透明”。例如学员毕业分配,把分配原则、分配指标、每个学员的情况、分配方案等等都公之于众,还让学员民主评议,结果,关系网失灵,群众感到公平合理,心里服气,棘手的问题变得容易解决了。
透明度,真是个好东西。吸引群众参政议政,参与管理,离不开透明度;实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离不开透明度;纠正和杜绝不正之风,离不开透明度;密切领导与群众关系,争取群众为国分忧,离不开透明度。列宁有言:“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制是很可笑的”。所谓“透明度”,是公开性的一种通俗而形象的说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呼唤着:透明些,更透明些!
当然,我们并不主张一切都透明。任何国家,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机密,中国也不例外。该保密的,就不能让它透明。但,这要是真正的“密”。不能借口保密而搞“家丑不可外扬”,搞“只报喜不报忧”。在应当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的地方,搞得昏昏暗暗,朦朦胧胧,只会有利于霉菌的滋生,还是多一些阳光,多一些透明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