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鉴定会的鉴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22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鉴定会的鉴定
新华社记者 鲁政文
随着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科技成果问世,为此而举行的鉴定会也越来越多。然而,目前流行的各种各样的鉴定会,存在不少弊端。如不加以纠正,势必影响科技界的声誉。一些专家和科技人员用自己的经历,对鉴定会进行了一番“鉴定”。
当前有一种倾向,是对成果的评价偏高。有人估计,山东省某系统近几年的1000多项科研成果中,约有20%左右拔高了。关于儿童智力发育障碍调查,不过是省级水平,鉴定会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某科研单位和一家煤矿合作研制了一种保健食品,请来国内10多名营养专家,住在高级宾馆进行鉴定,连旅游历时3天定为
“国内先进水平”,并为此设宴庆功。然而这种食品有股怪味,煤矿工人不予接受,至今未能投产。一项治疗喉癌的手术,6年前鉴定,获国家发明奖,几家医院应用后,效果并不佳。
据了解,个别鉴定会还受到了行政的干预。一种流行病的诊断方法,连续开了三次鉴定会,专家们认为此成果不成熟未予鉴定。第四次,主管部门领导出面打招呼:“这个项目搞了好几年,凑合着通过吧!”结果“高抬贵手”,通过了。
现行鉴定会,尽管头绪繁多,有国家级,有部省级,有市地级,科委、科协、经委、乡镇企业局等各口都有权主持,但实际多是被鉴定单位筹备组织。他们自定评委名单,往往请的都是老同学、老同行、老朋友,或与自己意见一致者。其中一些人并非内行。这样,鉴定就很容易通过,评价也会就高不就低。
各地情况表明,目前鉴定会普遍采取高规格接待,开一次会至少花三五千元。工业部门更阔气,不少逾万元。据统计:“六五”期间全国每年召开鉴定会的花销达8亿元之巨。
鉴定会期间,除包高级房间、高标准的一日三餐外,一般还要设三次宴:“接风酒”、“庆功酒”、“送行酒”。每顿山珍海味、名酒名烟款待,哪一桌也得几百元;少的摆几桌,多则十几桌,人称“餐桌鉴定”。
鉴定会大多开3天,除报到和安排游览活动,有效时间只有一天。游玩似乎成为不可缺少的日程,否则不算“圆满”。临走还有一份厚礼,什么手提箱、电热毯、石英钟、毛毯……价值少则三五十元,多则一二百元,可谓“周到”。
因为是老熟人,碍于情面;因为受到热情接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因为你来我往要彼此鉴定。所以,一些鉴定会往往多种花少栽刺,对成果水平和价值难以作出科学的客观评价。
偶有说真话者,则受到冷落。据说,一位大学教授到某地参加一个鉴定会,因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同意拔高水平,结果连回程车票都没人给买。
这位敢于坚持己见的教授,在要求不披露自己姓名和鉴定会名称的前提下,谈了另一次遭遇:“这个成果有人提出定国际先进水平。我不同意。经过争论,最后写成国内领先水平,实际这也拔高了。我心里不同意,但大家都签了字,我也只好签了。就这样,有关部门还不满意,向我们科研处长告状,怨我不替他们说话。”
主管部门的行政人员,虽评判不了学术水平的高低,却手握审核、报批发明奖,或将来的课题列项的大权,得请来奉为上宾;税务、工商、电业、计量、环保、银行、公安诸部门,也怠慢不得。新闻界也不能忘记,他们发个消息,效果比花钱登广告更佳。
这样,严肃的学术问题陷入了人际交往的关系网。因此,参加鉴定会的人数愈来愈多,规模愈来愈大,给主办单位带来巨大压力。花那么多钱谁也心疼,被人揩油谁也不情愿,但无可奈何。山东省二轻厅一位负责人说,工厂费牛劲儿搞出个新产品,能否通过鉴定,往往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所以这个时候谁也不能装
“熊”,再穷也要硬撑着。
(新华社济南5月22日电,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