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三访亚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22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三访亚东
新华社记者 朗杰 多穷
祖国西南边陲的亚东,东邻不丹,西毗锡金,自然条件很优越。
高原初春5月,我们访问了这里。
汽车从海拔4370米的号称世界最高城镇的帕里,顺着盘山公路缓缓而下,只见高山白雪皑皑,深谷郁郁葱葱,好一派高原独特的自然风光。
进入亚东县委所在地下司马镇,给人以鲜明的对比是:银行、邮局、宾馆、商店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物,代替了外国侵略西藏开设商埠时留下的“洋楼”;曾经到河边背浑浊水饮用的居民,现在家家用上了自来水;街道两旁,服务行业鳞次栉比,有百货商店,饮食店,照相馆,有的是当地人经营,有的是内地汉族租赁经营的。每个店铺从早到晚顾客盈门。
1978年,我们第一次访问亚东。那时,“左”的幽灵仍然缠绕着亚东山谷,人们不得不丢下唾手可得的编织等副业收入,到一块块山坡梯田上经营一亩地平均不足200斤的粮食。当时,还出现了不少“动人事迹”:一位农民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在山上一块巨岩上运土造田,得到了上级“表扬”。
1985年,我们第二次访问亚东时,这里已经结束了那种不切实际的生产方针。人们重新调整了产业结构,过去亩产不足200斤粮食的田地种上了亩产2000多斤的土豆和其他经济作物;丈夫上山经营林业,妻子在家经营蔬菜、苹果以及养牛养鸡。生活一下子红火起来。
今年我们再访亚东时发现,这里的生产、生活更上了一层楼。不少居民的屋顶上露出了电视天线,一排排绘有彩色传统图案的藏式楼房矗立在亚东河畔。特别是这里的居民和农民的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下司马镇的镇长次旦和副镇长巴次介绍,1000多人的下司马镇乡镇企业已发展到了11个。1987年乡镇企业收入达46万多元,占全镇总收入的1/4。而这些企业都是群众自愿组合经营的,多则十几个人,少则几个人。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镇属竹居、春丕两个村的农民也利用本地资源,联合搞起了60个蔬菜温室。据统计,1979年全镇人均收入只有282元,而1987年达到1210元。
从个体经营到联合经营,这种新的自发的经济结构,不仅在下司马镇,而且已经波及了农村。离亚东县委十公里处的上亚东乡,有一块面积800多亩叫作林玛塘的平坝,是全亚东唯一的大坝。过去,国家投资,群众投工把它改成田地种粮。结果,亩产只有150斤左右,有时连种子都收不回来,产出的粮食就像晒干的酒糟,只能作饲料。相反,这里蔬菜长势良好,一棵连花白菜可达20斤,一亩地能产2000斤土豆,经济效益相当可观。今年3月,上亚东乡的乡长桑布和副乡长丹增欧珠带领由40人组成的联营开发队伍来到了林玛塘。他们首先利用50亩地种植10多种蔬菜;当我们来到林玛塘时,看到40名男女青年正在施肥,一块块整齐的地里,长出了油菜、连花白菜、土豆、萝卜、葱、蒜等蔬菜,新盖的温室里已栽培有青辣椒苗。整个大坝一片生机勃勃。乡长桑布介绍说,这仅仅是两个月的成绩。根据当地市场需求,今年除了经营这些蔬菜外,还准备盖6间60平方米的温室,解决亚东居民、干部职工和驻军的吃菜问题。然后逐渐发展养殖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其他服务行业。按照他们的长远计划,全乡500多个劳力,完全可以在800亩的土地上大显身手,而且很快能见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