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中捷人民友谊的结晶——鲁迅图书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22
第6版(国际)
专栏:

中捷人民友谊的结晶——鲁迅图书馆
张宝梁
穿过伏尔塔瓦河上具有630年历史的查理大桥,走进一条僻静的挂有煤气街灯的典型布拉格小巷,来到一座古老教堂旁边的一幢四层楼房,大木门的一边挂着一块牌子:“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闻名遐迩的中欧收藏中国文学书籍最多的图书馆就坐落在这所楼内。
图书馆馆长伊·普罗塞茨基博士热情地将我引入一间布满古书的书房,映入眼帘的是“鲁迅图书馆”5个中文大字,这是郭沫若给图书馆的亲笔题字。墙壁上挂着鲁迅的画像,两旁是鲁迅的手迹拓稿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馆长指着书架上的线装古籍说,这仅是中文书的一部分,图书馆还有其他书库。目前全馆藏书约6.6万册,还有300多种报刊。馆长自豪地说:“我们图书馆算得上欧洲6大中文图书馆之一,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巴黎、伦敦、卢森堡都有中文藏书,但就收藏中国文学书籍的种类和数量而言,我们这个图书馆居中欧地区第一位。民主德国、波兰、匈牙利、苏联以及意大利、法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专家学者时常专程到这里借阅书刊。”
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的前身是布拉格东方学院。东方学院成立于1922年,从那时起学院就开始收藏中文书籍。至于何时建立“鲁迅图书馆”,则有一段捷中人民友谊交往的生动故事。
1980年与世长辞的捷科学院院士、欧洲著名的汉学家雅罗斯拉夫·普实克教授是“鲁迅图书馆”的创始人。普实克是中国人民诚挚的朋友。他早在30年代就曾多次访问过中国,1932年到中国后曾在北京居住2年。这期间,普实克研究了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民间文学,成了欧洲研究中国传奇小说的权威。正是在这个时期,他结识了鲁迅先生以及郭沫若、茅盾等当时中国文化界著名人士。也正是从那时候起,普实克和鲁迅建立了私人交谊。1936年鲁迅曾3次与普实克书信往来,情意随之加深。普实克非常敬仰鲁迅,把鲁迅比作中国的高尔基。从中国回捷以后,普实克致力于鲁迅著作的翻译工作,成了第一个把鲁迅作品介绍给捷克斯洛伐克读者的人。
1937年,在布拉格出版了《呐喊》译本,书前影印了1936年7月21日鲁迅在逝世前3个月亲笔为该书捷文版所写的“序”。鲁迅在谈到自己的作品能同捷克斯洛伐克读者见面时写道:“这在我,实在比译成通行很广的别国语言更高兴。我想,我们两国虽然民族不同,地域相隔,交通又很少,但是可以互相了解、接近的,因为我们都走过艰难的道路。”随后,捷文版的《彷徨》、《朝花夕拾》、《故事新编》也相继问世。1950年,当时担任捷东方研究所所长的普实克率领代表团访问新中国,从中国带回了2.7万册中文书籍。返捷后,普实克倡议建立中文图书馆,并以鲁迅的名字命名。1951年,“鲁迅图书馆”诞生了。
“鲁迅图书馆”继承了东方研究所历代保存下来的中文图书。新中国成立后,中捷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藏书也逐年扩大。这里收藏有中文古籍善本、影印本,也有现代书籍;既有各种版本的中国古典文学著作,也有现代文学作品。馆里珍藏着《四库全书》、《二十四史》、《汉魏丛书》、《古今图书集成》、《历代诗话》、《盛明杂剧》、《道藏》、中国历代的《地方志》等。鲁迅著作的全集、选集、单行本,各个时代的各种版本也琳琅满目。此外,这里还珍藏着中国早期的一些报刊,例如《新青年》、《小说月报》等。
鲁迅和普实克的友情是中捷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缩影,“鲁迅图书馆”是中捷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结晶。
在我告别“鲁迅图书馆”时,馆长普罗塞茨基博士满怀深情地说,过去,“鲁迅图书馆”在捷中两国文化交流方面,在汉学家进行学术研究方面曾起过积极作用,今后,“鲁迅图书馆”在捷中两国友好合作的新时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