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又是桐花时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22
第8版(副刊)
专栏:

又是桐花时节
彭龄
我第一次知道泡桐,是1966年从《人民日报》上读到有关焦裕禄的长篇报道的时候。从报道中,我才知道故乡有一个兰考;才知道故乡还有那么大片黄沙漠漠的黄河故道;才知道那里竟还有年年怀揣着公社证明信外出逃荒要饭的人流;才知道那里有一个好干部焦裕禄。也是从那篇报道中,才知道焦裕禄选择了泡桐这成材快,又生性皮实的树种,号召大家多多种植,用来固土抗沙。当时,我正在遥远的地中海边,心却怀念着祖国,响往着故乡。我多愿变成一株泡桐,站到兰考最贫瘠的土地上,用绵长的根须,给庄稼地去固土,去抗沙;用茂密的枝叶,给乡亲们去遮阳,去挡雨。
1984年春天,接到故乡发来的出席洛阳牡丹花会的邀请,我请好假,兴冲冲地登上火车。这是生平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我一直眼巴巴地守在窗口。进入河南境内,便看见窗外不时闪过淡紫色的花,像一团团淡紫色的雾。
“这是什么树?”我问邻座——一位基层干部模样的人。
“泡桐”。回答我的,是和我父母亲同样的浓重的河南乡音。
哦,这就是泡桐么?我终于看见泡桐了,仿佛看到久久思念的故友似的。
在洛阳几天忙着开会,座谈,看花展,游览名胜。热情的主人自然不会想到安排客人去看泡桐。因为它太多,太普通了,我们住的招待所院里也有。
这一次,我才就近看清了泡桐树:树褐色,十分光滑;花呈长筒形,很像北方的迎春,开花早于发叶。大概性子急,春天一来,就忙着捧出一树淡淡的紫花。
回到北京,我带着故乡亲朋们的祝愿与问候,去北京医院看望正在住院的父亲曹靖华。和他谈起故乡的见闻,也谈到泡桐树。父亲很兴奋地听着。那些日子,我们的话题总离不开故乡、故乡。
他告诉我,泡桐木纹理细密,耐腐耐蛀,是很好的建筑材料;而且,它质地很轻,特别适合于地震多发地区使用。兰考的泡桐就向日本大宗出口,被称作“兰桐”,十分紧俏。前两年,他去西安开会,归途中顺路访问故乡时,一到灵宝,县委书记就如数家珍般向他介绍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其中一项,就是广植泡桐。他说,现在党和国家走上了正轨,工农业形势好了,人民生活安定了,为了把生活装点得更加幸福美满,许多城市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市花”:有的选月季,有的选牡丹,有的选菊花,有的选木棉……而如果要选“省花”的话,河南首屈一指的,恐怕要算这泡桐花了。大概河南的气候、土壤适合于种泡桐,现在,全省都广植泡桐了。
那一阵子,我正帮他整理那组怀念故乡的文字:《乡情小札》。我们特意为故乡的泡桐写了一篇,题为《泡桐树,开紫花……》。我们幻想着,若干年后,泡桐在河南有了更大的发展。春天了,腾腾紫雾便笼罩着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中州大地:
借问中州何处
遥指紫雾丛中
而今,又是桐花时节。故乡的泡桐花,像是听到了春的号令,一下子又都开了,而且,开得比往年更多,更艳。那份淡紫,似乎也更浓,更妍了。
我想,去秋溽暑未尽时,含笑而去的父亲,听到这桐花的信息,也一定会向笼罩着中州大地的那片淡紫色的花雾,回眸凝望的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