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补缺之作——读《赋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22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补缺之作
——读《赋史》
周小立
上海古籍出版社不久前出版的马积高先生的《赋史》,可谓我国专体文学史的补缺之作。
如果溯源,专体文学史肇始于梁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其中“辨骚”、“声诗”、“乐府”、“诠赋”等篇分别对各种文学体裁释概念,叙流变,品作家,论得失。现代研究者对专体文学史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各种文体都早有了专史,诗史更是卷帙浩繁,且不断在出现新作,却唯独没有赋的专门史。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这大概一直是人们对赋的基本认识。从这个认识出发,当然只有汉代辞赋才是最典型的赋,汉代自然是赋发展的高峰;而且“除却巫山不是云”,在文学史中,汉以后除六朝抒情小赋还多少被论及外,基本上是无赋了。
《赋史》首先就在这个认识上有很大的突破。作者用发展的眼光来考察赋,摒弃将比较缺乏形象性的汉大赋作为赋的模式的传统观念,从而大大拓展了视野。书中远溯其源:由楚歌演变出骚体赋,由诸子问答体和游士说辞演变成文赋,由诗三百演变成诗体赋。又细寻其流,以前一直不被人注意的六朝以后的赋全部进入其考察范围,骈赋、律赋、新文赋、俗赋等都客观地给予评价,历代赋家都给予应有的注意,书中以专节论述的赋家就有1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赋是不曾被提起过的。由此,作者终于发现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其实唐赋不仅数量之多超过前此任何一代(现存一千余篇),即就思想性和艺术性来说,也超过前此任何一代。”汉赋是第一个高峰,但魏晋六朝抒情讽刺小赋超过了它,而唐赋则是最高峰,宋以降,仍有变化,且多佳作,但新东西渐少,至鸦片战争以后,趋于衰微。这是一个创新之说,也是迄今为止对赋的发展流变作出的最清晰的勾画。
支持这一创新之论的是作者对柳宗元在赋史上地位的高度评价。以前,奠定柳宗元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其散文和诗的杰出成就,其赋则很少被人注意,《赋史》第一次从赋的角度给予评价,认为柳宗元的《骂尸虫文》、《起废答》、《乞巧文》等讽刺小赋,其构想之奇特,文笔之犀利,绝不下于他的著名杂文《三诫》。《赋史》中,此类不囿陈见之论时时可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