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他在乡间蹚出金色路——“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森辉素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23
第2版(经济)
专栏:企业家画廊

他在乡间蹚出金色路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森辉素描
本报记者 鲁牧
在苏北,一个偏僻小镇上,出了一位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首批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厂里、市里、省里赞他是“有突出贡献的人”,亲朋挚友誉他“在乡间蹚出一条闪光的金色路”。
他叫陈森辉,福建侨乡泉州人。今年刚过50岁,却在苏皖交界、淮(河)洪(泽湖)交汇之滨的泗洪县双沟镇,生活、创业,度过了28个春秋。
那是1960年,他怀揣无锡轻工学院毕业证书,风尘仆仆奔到双沟酒厂,从此,他与酿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深信“人生不能没追求”,艰苦生活难不倒,十年动乱中不公正的待遇压不垮,他坚定地在这块用武之地施展才能。
他常说:“想登高山先探路”。从开始跟班作业时,他就向生产实践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科学技术知识。班前班后请教老师傅,实际操作中的用曲量、温度变化、出酒率等第一手数据看在眼里,记在本上,从中琢磨传统工艺的奥妙,为日后的科技腾飞积累经验。
他,耳听八方。听说哪儿有高招,便去采集。探索科学,需要耐心、求实、毅力。陈森辉花了4年时间,将发掘来的10多项传统制酒工艺,去粗存精,作了上百次试验,终于总结创造出了“人工培养老窖”等提高优质酒率的14项先进技术。
一天,在旧水泥窖裂缝处闻到一股浓郁的异香,他受到很大启示:酒香与土质有缘。于是就把窖底泥土取来做化学分析。科学实验证明他是对的。他跑遍附近沟沟岭岭,检测各种泥土的成分,然后提出了发酵窖的技术改造方案。140多条水泥窖全部改成了泥窖,结果使双沟曲酒质量上了一个台阶。
一晃过了20个年头。80年代,陈森辉当了厂长,可在群众心目中,他仍是个“科技当家汉”。因为他,不仅在经营管理上讲科学、求实际,更主要的是“把双手从长袖里伸出来,左手拿着科学技术,右手开着机器,开辟工业文明新天地。”
他,豁上300个昼夜,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设计、建成了第一条年产2000吨酒的生产流水线。从原料出池、拌料、上甑、出甑到降温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变成了机械化生产,效率提高72%。
大曲酒历来靠坛坛罐罐贮存,占地多,渗漏损耗大。陈森辉率领攻关小组,用了两年时间,研制成了大容量贮酒库。贮酒损耗减少5%多,一年下来就节省粮食100多万公斤。自陈森辉任厂长以来,已完成“大曲酒生产机械化”、“大容器贮酒”、“尾水提取混合香脂液”、“大曲酒光催陈工艺”等7项科研课题,平均每年获得1项科研成果奖。
人生好比五彩路。在陈森辉选定的科研、生产相结合的道路上,留下了一行深深的脚印:
——7项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下5000万元,相当于国家近9年投资总额的3倍多。去年,全厂人均实现利税将近1.6亿元,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酿酒生产流水线和大容量贮酒器的启用,使一个“粉碎驴推磨、制曲用脚踩的传统手工作坊,成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机械化酿造工厂。
——30年前只有几十名工人、年产近百吨白酒的乡间小厂,如今发展到2300多职工、年产万吨以上优质曲酒的中型企业。驰名中外的双沟大曲、双沟特液等9个主要产品,被列为国优产品,行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常年供不应求。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