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文学的现实品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23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文学的现实品格
王愚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弱点、缺陷,以致于错误,却不可否认真正出现了万紫千红的格局,适应了不同读者层的审美需求。
但是,在这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中,目前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有的作家忘掉了或者多少冷淡了最广大的普通人的艰苦跋涉,使得一些作品成为顾影自怜,无端烦恼的“空灵”文学,缺少深入人心、沁人心脾,或者能催人奋起的厚实之作。比如说,由于对现实人生的愤懑产生的偏激之情,对当前文学状况的鄙视产生的傲慢情绪,特别是由于思考的问题大都是玄妙而遥远的爱与恨、生与死、人类的未来、宇宙的骚动,不断流露出对当代普通人平凡生活的不屑一顾,对当代生活在最基层的人们的漠然置之,就使得带有某些沙龙气息的文学,常常流露出一种与当前时代,与当代普通人的疏远感。更有甚者,是一种游戏人间、冷眼观世的贵族气。
这里,常常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在突出当代青年不溺于流俗,不甘作庸才,努力追寻个性发展之途的精神时,尽量渲染周围人等,特别是普通老百姓的庸俗、愚昧、落后;一种是在突出改革家的才识与胆略时,有意突现普通人民的鼠目寸光和冷漠处世;一种是在张扬当代的新观念时,对历史渊源中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辛苦劳作、坚韧不拔等等),嘲弄备至,不屑一顾;一种是在开掘民族心理结构中积淀的文化素质,缺乏严肃的批判,却对落后的、畸形的东西,玩味欣赏。如此等等,未必是在一部作品中全有表现,也未必是许多作品中都面面俱到,但确实在许多作品中都有所流露,甚至在一些基本上优秀的作品中的个别情节、个别人物中也时有出现。这就不能不引起关心文学发展的人们的注意。前不久,曾有文学疏远人民、人民也疏远文学的议论,有人以为这主要是文学没有反映人民的普通生活,以及与人民密切相连的社会问题有关;有人以为是某些作家探索形式的兴趣太大,不容易得到当代人的审美认可。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艺术价值愈高的作品,愈难得到多数人的欣赏,所谓“赢得身后名”就是这个道理。这些话都不无道理,但仔细探究起来,似乎都有点表面和片面。对于文学来讲,反映人民的生活,当然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生活是一个整体,而作家亲身体验的生活可以化为艺术的又只能是一个部分、一个方面,以反映与人民密切相连的社会问题与否,去定夺作品的价值,也无疑是值得大力倡导的,但单纯着眼于社会问题,很可能陷入“问题小说”的窄境,把文学等同于一般的政治宣传品和新闻报道,并不利于文学朝更有审美功能的境界迈进。至于说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愈高,愈难得到人民大众的首肯,这也是个文学史和文学理论上常有争论的老问题了。
其实,恰如不能有抽象的思想价值一样,也不会有抽象的艺术价值,不论人们对艺术价值有过多少差异甚大的估计和论断,但任何一种艺术品,能引起人们的痴迷留恋和传之永久的艺术价值,离开情感的交流和生命特征的探索,虽不能说毫无意义,至少是很难使广大公众受到感动、启迪,获得广大公众认可的艺术价值,也无妨可以说是一种虚假的艺术价值。当前,有不少作家,特别是一些不甘于受传统模式束缚的青年作家(也包括一些理论家),有感于过去那种模式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压抑和封闭,倡言文学表现“内心生活”的必要,对文学更充分发挥它的特殊职能来看,这种倡导不失为有意义的主张。但所谓“内心生活”,即使西方一些极力反对“再现”说,极力张扬“表现”说的美学家,也不能不承认:内心生活尽管难以捉摸,不可名状,但离开一个人对其自身历史发展的观照,离开一个人对现实生活形式的内在感受,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抽象地讲艺术价值,或者把艺术价值同人们的欣赏需求对立起来,不说它是要使文学脱离最广大人民生活的遁辞,至少也是对人民大众审美能力的一种贬低。
归根结底,我们不能仅从反映什么,如何反映上去探讨文学作品和当代人民的关系,更主要的还是要从作家对待普通人民的态度上去找找原因。作家和最广大的普通人民平等相处,急他们所急,求他们所求,所谓“万家忧乐到心头”,那就不论你写的是什么,如何去写,都会引起最大多数人的共鸣。我们常常慨叹于当代缺乏巨著,有人为此发出呼唤“史诗”的声音,原因固然很多,但缺乏这种对广大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历史与未来的广泛阅历、深刻体验,对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缺乏一种亲同手足的感受,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底气不足而又徒托空言,也就只能在浅斟低唱和雕琢形式上下功夫了。在这种情况下,尚且会产生小家子气,更何况以超人姿态,俯视公众,或以拯救众生自居,或以傲视群氓自得,想要写出吐纳时代、含茹人生的大作品,大概也只能是“难于上青天”了。
当然,反对文学的贵族气,提倡文学的现实品格,绝不等于要降低文学的文化层次和审美格调,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仍是文学的神圣职责。但是,文学的高文化层次和雅致的审美格调,如果不是从公众的现有文化教养和审美水平出发,去加以引导,孤芳自赏,终归是文学的末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