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从冻结到放开——阿根廷政府物价政策的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23
第7版(国际)
专栏:阿根廷通讯

从冻结到放开
——阿根廷政府物价政策的变化
本报记者 李志明
5月的第二周,阿根廷金融市场阿币奥斯特拉尔与美元的比价突破了8∶1。1985年6月奥斯特拉尔开始流通时,政府确定它与美元的比价是0.8∶1。问世仅3年,新货币的价值只等于当初的1/10。在阿根廷市场上,美元汇率是随物价指数调整的,这就是说,3年里物价上涨了10倍。通货膨胀是阿根廷经济的一个顽症。3年来政府的物价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冻结到放开的过程。
1985年6月,政府宣布实行奥斯特拉尔计划,主要内容是同时冻结物价和工资,即所谓“休克疗法”。冻结政策使如脱缰野马般上升的通货膨胀暂时受到遏制,对稳定经济形势起了较好的作用,特别是稳定了人们的心理。但是,生产成本不可能永远静止不动,因此冻结只能是一种应急措施,长期实行必然会抑制生产活动。在冻结政策取得初步成效后,1986年初开始解冻,政府转而实行物价管制的政策。政府每隔一段时间颁布一个允许调价的幅度,同时工资调整幅度也由政府决定。从理论上讲,这样可以避免工资与物价的赛跑。实际上,各部门的生产机制不同,各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不一样,用一刀切的办法管制物价,无视客观存在的差异,就打击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引起生产部门的激烈反对,有的行业干脆停工,造成商品脱销,另外,由政府统一规定调价幅度,使价格变化脱离了自然因素,造成一种有害心理,不论是否需要,要涨大家都涨,唯恐落后,这对物价上涨造成的压力更大。本来政府手中还握有一个控制物价的工具,即国家对能源、通讯、铁路、航运等部门的垄断。这些部门的价格由国家掌握,可以作为控制物价的杠杆。但是正是这些国营企业的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造成庞大的财政赤字,它本身就是最大的通货膨胀因素。
今年初,议会通过法案,恢复了劳资和政府三方协商确定工资的法律。工资不再由政府决定,因此物价自然也不能继续由政府决定了。政府首先放开了食糖、大米、马黛茶等几种商品的价格。从4月16日起政府开始实行新的价格政策:172家生产钢、铁、化纤、化工和石化原料及医药的大企业,其产品价格仍需报经济部批准,每月可调一次;牛奶、食油、小香肠、面包等12种食品实行最高限价;其余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全部放开,由供需关系决定。5月2日,政府又进一步取消了对上述12种商品的限价规定。经济学界和企业界对政府放开物价的决定评价良好,认为这是经济开放和结构改革必须迈出的一步。从市场反应看,价格放开后,商品涨幅在5%到56%之间,4月份零售价指数上涨17.2%(3月份为14.7%)。尚未出现物价超速上涨的局面。
阿根廷政府决定放开物价,是减少国家干预、使经济向自由化开放型转化的经济改革总政策的一部分。为削减财政开支,政府决定吸收私人资本参与国营企业垄断的部门,国库对国营企业不再补贴,它们今年来已开始大幅度调价。在这种情况下,放开物价势在必行。
这里经济学界估计,在放开的头一两个月,物价指数会有较大上升,随之而来的消费收缩将会起到抑制物价的作用。如果政府削减公共开支的努力取得成功,通货膨胀可能得到控制,这样就可能出现一个物价较平稳的时期。当然,代价是需求萎缩,生产增长受影响,政府中有人估计今年阿根廷经济增长可能是零。
(本报布宜诺斯艾利斯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