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茶树青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24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茶树青青
本报记者 晓渡
翻过一道山,是一坡坡一行行青青的茶树;下了一道岭,又见一块块一行行茶树青青。真是“畲乡无处不种茶”呀。
走进畲民家,好客的主人,立即煽燃木炭风炉,炊水沏茶敬客。当然,在开始使用家用电器的双后?村,就简便多了,将电炊壶插上,不一会水就开了。无论哪家的主人总是要将一杯杯新沏的茶送到客人手上,有的人家还在杯中加上一勺白糖。喝着主人递过来的茶,立时感到在畲家做客的亲切无间。
“好山出好茶”,这是人们在品评“七境绿茶”时的题语。在福建省罗源县,从县城到霍口乡福湖村的路上,经过“七境绿茶”制茶厂,作了短暂停留。只可惜今年春寒,新茶还未进厂,我们只能从厂里工作人员的介绍和墙上的诗画里,去品味“七境绿茶”的滋味。“七境绿茶”是以产茶地周围7个山青水秀的自然村得名。在描绘这七境山水地形的一幅画上,写有当年吕洞宾品茶的一首诗:“玉蕊一枪称绝品,俗家造法极功夫。兔毛瓯浅香云白,虲眼盆中细浪俱。断送睡魂翻几席,增添香气入肌肤。出身只在溪岩外,不肯移根向上都。”茶香与酒醇,常常引出诗情画意,也告诉人们我国种茶的历史悠久。茶厂职工说,去年这个厂收购量是82000多斤,今年还要超过去年。
位于浙江省境内的敕木山,也是畲族聚居之地。这里海拔1519米,终年云雾缭绕,景色秀丽。早在1200多年前,畲族人民就在敕木山种茶。据说最早制出香茗的是一位叫惠明的和尚,于是此山产的茶就称“惠明茶”。1915年,在美国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了畲族制茶能手雷承女采制的“惠明茶”,被评为茶中珍品,荣获了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从此“金奖惠明茶”名扬四海。据说此茶的特点是:茶条肥壮紧结,色泽翠绿毫显,汤色清澈明净,旗枪朵朵相列,滋味甘醇爽口,花果色香齐全。但是,在以后的许多年代里,“惠明茶”不但没有得到发展,许多茶园荒芜了,有的畲族茶农不得温饱。1979年以后,“惠明茶”又重展新容,连续4次被评为省优质一类香茗,1982年又被评为全国重点名茶。
烟雨中,我们登上敕木山,在山腰的一户畲民家,主人用炊开的山泉水为我们沏了一杯自采自制的清茶,茶水清澈见底,茶味甘醇。问起这里生产发展情况和现在畲家的生活状况,却不像茶水那么甘美。村里的干部告诉我们,这里光靠种茶已不能适应当前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了。由于公路已通到山脚下,1985年他们又开辟了蔬菜生产基地,还开始栽培果树。现在,很需要让群众学会科学管理的生产方法。
雨下得不小,我们冒雨前往福安县社口乡利岔村的南山自然村。在山路上跋涉40多分钟,爬上了南山村。放眼望去,这里的茶山茶树格外青幽茁壮,只可惜雨大天暗,无法摄入镜头。进村坐下,自然端上来的又是一杯杯热茶,这回,却是清明前的新茶。茶叶入水,片片嫩芽展新绿,清澈明净香满杯。
利岔村干部钟善富向我们谈起了南山的种茶业。他说,现在给我们喝的是福云六号,是引进的新品种。历史上畲民种茶,只是信手种去,到时采摘,茶树经几年采摘,枯枝败叶增多,新芽纤弱。1975年,钟善富从外面当兵回来,看到那些枝枝丫丫的茶树,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他为村里办了个茶场,引进新的品种。第一年种下12000株,成活率只有30%;1976年又开垦40亩茶园,再种25000株,也只成活了40%;第三年没有再种。1978年,他再鼓起勇气,贷款15000元,重新买回福云六号和福安、福鼎的大白茶、大毫茶等新茶苗,带领村里干部先上山试种并请来了茶科所的老师作技术指导,从整地、施肥、上土、修剪到全面管理,按科学的栽培办法进行。1979年新茶苗成活率达到了95%,还自己培育了一代新茶苗。茶场的成功,带动了全村改良茶树品种,新品种的茶苗在南山扎根了。这里畲族干部和群众从中悟出了一个真理:老祖宗的耕作方法不够用了,只靠一把锄头锄不出一个富裕的畲民村来。他们从此要求学科学知识,学新的栽培技术,要求送孩子上学读书,让后代懂得学新知识。于是这个村的学校扩大了,要盖新的校舍时,村民们都动手烧砖烧瓦,集资办学。
南山,现在户均5亩茶地,整个利岔行政村的茶树都发展了。钟善富又带领干部办起了茶叶初制厂,大伙就不用将一担担新采的湿茶远道挑下山去了。就连附近的村庄也用上了南山的新品种茶苗,茶树在这一带变得茁壮了。
在闵东浙南的畲乡采访,所到的村子,几乎都有一项茶叶收获和收入统计,福安县松罗乡的干部兴奋地说,到1990年,他们要实现6500亩茶园;福鼎县佳阳村民说,他们每年采茶、选茶的收入达52万元;瑞云村的350亩茶树坡,一望无际;水门乡的茶园面积占霞浦县的1/7;还有许多地方提出了改造,或有的正在改造茶山、茶园,要让旧茶树更新,让低产茶地逐渐高产。
我们爬上太姥山,在一片瓦寺内稍息,庵主为我们用太姥娘娘炼丹的丹井水泡了一杯珍品茶“绿雪芽”。茶水端上,只见绿里翻白绒的嫩芽,在清泉水中粒粒站起,尖尖朝上,呷上一口,舌感甘润,一杯下去,沁人心肺。最后我将茶叶全部嚼下,下得山来仍甘韵长存。据内行人向我们介绍说:在福建省的72种白琳功夫茶里,“白毫针”是茶之上品,“白毫针”又分“绿雪芽”、“金针”、“银针”,“绿雪芽”又是其中最珍贵的品类。“白毫针”现在年产不到一吨,“绿雪芽”就更少了。这使我们感谢主人的厚待,也不由赞叹:太姥山景奇,丹井泉水醇,“绿雪芽”爽人心,畲家人种茶有珍品,又有新发展。
(附图片)
福建省霞浦县水门畲族乡茶岗村原是一片草岗,如今满山茶树。图为清明时节,畲族姑娘开始采收新茶。本报记者 江宝章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