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英格兰的两家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24
第7版(国际)
专栏:英国通讯

英格兰的两家人
本报记者 李云飞
戴夫·霍根和戴夫·皮尤,两人不仅名字相同,而且年龄相仿,都是30多岁,又都是工人,同住在英格兰。只因一个住在英格兰的南部,一个住在北部,两家的境遇才有了天壤之别。
霍根先生在英格兰东南的温契斯特市的康德厂当焊工,年工资收入为1.5万英镑,一家4口人,妻子和两个孩子,康德厂是制造预制构件的钢架的。他在温契斯特市有一幢属于自己的宽敞房子,房前的花园里有孩子们玩的秋千,一辆崭新的汽车,屋里,微波炉、洗碗机等设备一应俱全,生活相当舒适。皮尤先生在英格兰东北的米德尔兹布勒市,曾在一家钢铁厂里当过13年的吊车工,但是已经失业4年了。妻子和一个孩子,一家3口人住在简陋的公房里,依靠每周52英镑救济金生活,日子相当艰难。
不久前,在英国独立电视台的安排下这两家人互相对调一个星期的住处,以便体验一下对方的生活。
霍根一家到了皮尤先生的家里后,未及安顿,就从墙上取下一张便条。这是皮尤先生留下的,告诉他们这一周的所有费用不能超过52英镑。如何打发这一周,颇费思索。他们不敢去大商店,只能到小店去买便宜食品,肉也只能买便宜的。霍根先生说:“就一个星期,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皮尤一家则在南方享了整整一周的福。用霍根先生的收入来安排这一周的费用,绰绰有余。最使皮尤高兴的是4年来第一次尝到了工作的滋味。到达的第二天,他就穿戴得整整齐齐的,开着霍根先生的车去上班,还是干他的老行当——开吊车。晚上,他与妻子一起到小酒馆消遣。皮尤难以理解的是,当地的一份报纸上竟用40页的篇幅刊登招工广告。他真想就此在温契斯特干下去,但住房问题无法解决。他与妻子几次到房屋协会去,但看了房价以后,他们摇头叹息,因为无论是租还是买,都是他们所力不能及的。
一周后,他们乘车北上,回到自己的家中,继续在失业中打发日子。
这一次的交流,虽然时间短暂,但对两人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以前,霍根先生从《太阳报》上得到的印象是:失业者太爱贪便宜了,既想有工作而又舍不得放弃每周35英镑(单身的)的救济金。到北方住了一周之后,他感到失业的人是值得深切同情的,对自己的现状,他更知足了。他甚至不爱看《太阳报》了。两人的政治态度则都没有什么改变。霍根先生还是认为保守党好,要不,他不可能会有这样的舒适生活。皮尤则表示,他“还要投工党的票,决不低头”。
霍根和皮尤这两家好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英国当前的南富北穷的现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