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河南农技承包为啥走下坡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25
第2版(经济)
专栏:记者来信

河南农技承包为啥走下坡路?
本报记者 陈满正
河南省农业技术承包工作,一度搞得很有生气。1983年全省小麦、玉米大宗作物承包面积曾达到1495万亩。但高峰过后,承包面积连年下降,一直跌到1987年的150万亩,只占全省农作物面积的1%,且多是果树、西瓜、蔬菜等。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科技体制与生产脱节,形不成科研、试验、示范、推广一条龙的综合服务体系。许多新旧问题死死地拖住了后腿。
一,重科研、轻推广的认识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许多科技人员愿留家搞科研,不愿去农村搞推广。认为推广成果是软指标,唯有科研成果是硬指标,评职称、晋升全靠它。拿到科研奖金,心安理得;取得承包收入,心有余悸,甚至有人把收入买成书送给群众。
二,科技部门长期附属行政机关,大部分科技人员围着中心工作转,没有时间更新知识。老同志有经验,但事务缠身,对新技术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心里没底;新毕业的大中专学生,缺乏实践,心中也无数。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提出新的承包项目,如大田亩产千元,塑料大棚高产万元等综合项目,无人敢去承包。
三,承包合同得不到兑现。濮阳县农牧局几个技术人员承包该县某村的一个长期不结果的苹果园,当年结果几十万公斤,按合同规定应提留1万公斤果实。农民见利单方撕毁了合同。合同没有法律约束,技术人员谁还再愿承包找麻烦。
这种严重情况,已引起河南省委领导同志的重视,省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使农业技术承包落到实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