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一行白鹭上青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29
第1版(要闻)
专栏:每周论坛

一行白鹭上青天
马立诚
老作家萧乾前几年去了一回欧洲,看见联邦德国一家16个人的出版社一年出书100多种,还办着两本月刊,不由感叹万分,说这样的效率在中国做梦也不可能。
谁知这梦想竟成了现实。实现的地方就是福建厦门的鹭江出版社。这家出版社1985年开办时才五个人,白手起家,迄今出书200多种。既出版了国际经济法系列专著这样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又盖起了办公宿舍大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鹭江出版社靠什么呢?当然是改革。
说到当今出版业的改革,不免酸甜苦辣什么味都有。国家补贴不能再靠,要自己赚钱养活自己。这是改革题中应有之义,大家都没什么话说。可另一头,出书要注重社会效果,不能一味向钱看。这可就犯了难了。近年来纸价、印刷费和发行费一个劲暴涨,征订权又操在别人手里,有价值的好书几乎出一本赔一本。到底是向钱看不向钱看呢?当然,造成两难处境的原因,一方面是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的探索期势所难免,另一方面也跟书这种特殊的、具有多重价值标准的商品有关。这就给出版业的改革增加了难度。
多少出版社在这两壁间蹒蹒跚跚碰来碰去,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大概不算为过。财务上迫得狠了,地摊上花花哨哨的“畅销书”就多了起来,其间颇有几间大出版社出的,说是以书养书,不然连出好书的本都没有。有的书也就过了界线,受到批评,肚里着实委屈。《新华文摘》去年第十期《出版工作亟需进一步改革》叹息说是:“逼良为娼啊!”话是扎眼,细究起来,有的出版社也确有一些两难的苦衷。
可是,鹭江出版社也并非在真空中,大家的难处他们也都有。他们也要出系列学术专著,又要赚钱。道道在哪里呢?一是他们立足改革新事新办,人员精干没有吃闲饭的。到今年他们才扩充到11人。三位编辑平均每人每年发稿十几部。这里当然少不了依靠社会上知名学者和退出第一线的老编辑帮助出点子、审稿。这就提高了效率,大大节省了开支。一些单位常见的内戚外戚充斥,“外甥打水舅舅喝,儿子开车老子坐”的现象,这里没有。上班聊大天、闷头干私活的情况也在这里绝迹。
商品经济规律的制约,概莫能外。鹭江也要出畅销书。但他们点子高。1985年他们出了《胎教与胎教音乐》(连同录音磁带)畅销全国,既获了奖又创造了可观的利润。此外,如《优秀作文精选》、《2401个卡通组合故事》等,也是既受到较高评价又赚了钱。
解决出版工作困难的出路,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比如税收的调整和发行体制的改进等等,已有很多呼吁。但从根本上来看,出版社自身的改革毕竟占有更重要的位置。萧乾同志去年2月访问了鹭江出版社以后,连连称赞这是一个奇迹,说他们“人以少胜多,书以优取胜”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不少启示。
厦门又称鹭城,杜甫诗有谓:“一行白鹭上青天”,但愿这不仅是鹭江,也是我们出版业改革的前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