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苏州“食有鱼”“吃肉难”并存发人深思 饲料涨价 消费增加 养鱼养猪同样困难 对策不同 结果两样 价值规律不可不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29
第2版(经济)
专栏:

苏州“食有鱼”“吃肉难”并存发人深思
饲料涨价 消费增加 养鱼养猪同样困难
对策不同 结果两样 价值规律不可不循
本报讯 在鱼米之乡的苏州,“食无鱼”的呼声已消失多时。去年始,对猪肉涨价的抱怨则越来越多。谈到猪肉紧张的原因,有的说是饲料价格上涨,有说是消费量增大。无疑,这些都是事实。同样的因素也曾影响过鲜鱼生产,但为什么去年下半年苏州市区的淡水鱼价却能保持相对稳定呢?记者对此作了调查:
价格与价值。苏州水产品价格自1 985年全部放开,使生产逐步纳入价值规律的轨道,极大地调动了养鱼者的积极性。这期间,苏州各级共投资5000余万元,开挖鱼池10多万亩,使淡水养殖产品的总量由1983年的4.1万余吨翻到1987年的13.3万余吨,增长了2.24倍!而生猪价格似放非放,农民养猪的比较效益大幅度下降,生猪出栏数由1983年的259万头下跌到去年的206万头。
管理与流通。从1983年开始,水产的产供销实现了一体化,减少了环节,畅通了渠道,尤其是避免了因产销分家而造成的种种矛盾。目前,进入苏州市区的鲜鱼有1/3以上是一步上市,其余也只是通过两个环节就与消费者见面,供销企业的销售费用率由1983年的22.04%下降到去年的12.99%。而生猪生产,至今仍由农村系统管生产,商业系统搞销售。因片面考虑经营者利益而影响生产,最终影响消费的事屡有发生。由农户到消费者至少要经过3个环节。据匡算,每年国家拨出的“暗贴”,相当部分贴在经营环节上了。仅去年一年,苏州市“暗贴”就达1925万元之多。
科研与推广。近几年来,全市水产系统共得成果奖51个。全市池塘亩产由1983年的133.7公斤上升到去年的397.65公斤,湖泊亩产由1983年的23.6公斤上升到去年的42.1公斤,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饲料结构的改变上也实现了重大突破,共节约精饲料0.6亿公斤,折合每500克鱼降低成本2角。
这几年,苏州市生猪生产系统的科技工作者也作出了较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太湖猪良种繁育体系及其杂交利用,对促进生猪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和水产科研成果相比,则有所逊色。这并不是科研工作者的懈怠,而是产销不一的体制和分散的生产形式及经济效益不高,使他们不能高效率的工作所致。
规模经营和直供基地。迄今为止,苏州市淡水鱼养殖中,规模经营的产量已占总产的55%,养鱼的效益大幅度提高。而生猪生产中,饲养3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的产量仅占总上市量的3%,全市没有一个国营和集体的肉猪生产基地。千家万户的平均头猪收益下降幅度颇大。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市水产局在水产价格放开的同时,考虑到鲜鱼流向外地会影响市区供应,先后投资建立和扩大了澄湖、金鸡湖、金家池3个直接保证市区鲜鱼供应的基地,为平抑鱼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类似的国营生猪生产基地至今刚刚起步,这就难免出现被动局面。
一些专家认为,过去,我们在生猪生产和供应上“暗贴”了那么多钱,花了那么多精力,如果把这中间的一部分用在兴办基地上,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水产系统的同志已用自己的实践雄辩地说明了这一道理,并在做法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