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快节奏与高效率——“鞋城”莆田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01
第2版(经济)
专栏:

快节奏与高效率
——“鞋城”莆田见闻
本报记者 李茜
历史上被称为南国“荔城”的福建莆田市,最近几年变成了中外闻名的“鞋城”。记者在这里看到,从城镇到农村,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制鞋厂和鞋类加工点,街道上许多汽车、板车在运鞋,商店橱窗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鞋,外商纷至沓来洽谈合作和订购的还是鞋。现在,全市有8个大型制鞋企业,产品扩散到80多个乡镇、街道工厂和上万个制鞋点,每到旺季,参加鞋类加工的劳动大军达7万人。这个市围绕着制鞋工业还形成了包括纺织厂、印染厂、模具厂、鞋楦厂、鞋底厂、鞋眼厂等数十个配套工厂。来这里的外地人赞叹说:“莆田无处不制鞋!”
当年主要从事农副业生产的莆田,一变而为专业化的“鞋城”,这个变化是怎么来的?莆田的同志说,这里过去就有手工制鞋的传统,但是数量少,质量差。这几年的大发展,主要是利用了地处沿海,与国外联系密切,国际市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的机会;同时莆田地少人多,每人平均只有4分耕地,劳动力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鞋工业。他们说,莆田成为“鞋城”,是充分发挥开放改革政策威力的结果。
“鞋城”去年出口各种鞋1883万双,创汇1800万美元。为什么莆田鞋受到国外消费者的青睐?记者在几个鞋厂的样品陈列室找到了部分答案。在这些陈列室里,2000多种不同档次的鞋,样式各异,五彩缤纷,有镶拼式、网眼式、镂空式布鞋和绣花工艺鞋,有潇洒舒适的旅游鞋,有款式新颖的各色皮革时装鞋,有美观大方的雪地靴,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式童鞋……真是应有尽有。外商们认为:莆田鞋有不少品种完全够得上国际水平。
莆田鞋革厂是全市制鞋工业的“龙头”,厂长郭荣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被称为“鞋王”。这个厂原来只是个生产布鞋的小厂,如今已成为蜚声海外的大型制鞋企业。“鞋王”对记者说,莆田鞋走向世界,固然首先要归功于改革开放政策,但他们也是费了一番辛苦的。这个厂从1972年起就出口少量布鞋和麻底登山鞋,但因厂家不了解国际市场情况,费劲很大,却出口不多,卖不上好价钱,有时外商还闹着退货。近几年许多侨胞回乡探亲,穿来、带来不少新款式的鞋子,外商订货也常常带来许多新样品、新信息,使他们的眼界豁然开朗,决心从“新”字上下功夫。他们把设计队伍从1人扩大到48人,专门设立了新产品试制车间,花色品种不断按客户需要翻新,这才打开了局面。
莆田制鞋行业同外商打交道,从商品洽谈到签约、交货,都利索及时,绝不拖拉。可以这样说:工作节奏快,办事效率高,这是莆田鞋迅速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记者参观了这里的华联鞋帽有限公司,它就是快节奏、高效率的产物。这是一个设备相当现代化的合资企业,建筑面积达数千平方米,职工1000多人,从征地、建筑施工、设备安装调试到投产,总共只用了半年时间。更可喜的是,当新厂房破土动工仅两个月的时候,厂筹建组就借用一间仓库安装了部分设备,开始生产。企业正式投产之前,他们的产品已同国外消费者见面;投产的当年,创汇即达200万美元,利润85万元。莆田市的快节奏和高效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来这里创办合资企业。
莆田鞋革厂也是一个快节奏的工厂。他们说,办事效率高,才能招徕各方客商,使自己拿到进入广阔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这个厂对来厂看样订货或来样加工的客户,往往是上午洽谈听取要求,下午即拿出样品,当天就签订货单。有些复杂费工的品种则连夜赶制,以最快的速度出样、交货。有一次,美国一家公司来订几万双新式样的注塑鞋,需要重新开模具、制鞋楦。这个厂日夜3班赶制,只一个星期就小批量生产,客户十分满意,去年的订货量已达200多万双。为了使用户有充分挑选产品的余地,鞋革厂做到了:只要外商提出要求,就不厌其烦地组织力量设计、试制样鞋。有一次连做20多种样鞋,客户只选订了一种,他们仍照常热情服务。这样一来,工厂的订货量不断增加,1987年出口1300万双鞋,创汇1000多万美元。今年前4个月的订货量又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这个厂的产品已远销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瑞士、香港等24个国家和地区。
要问“鞋城”崛起的奥秘何在?莆田的同志说,简而言之,就是快节奏与高效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