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破封闭之门 迎民主之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04
第1版(要闻)
专栏:

破封闭之门 迎民主之风
本报评论员
原平县推进民主建设取得的成绩是令人鼓舞的。他们的经验证明:增加政治生活的开放程度是根治僵化体制痼疾,消除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一剂良药。
对于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种种事务,诸如经济收支、考评任免干部、教育及福利公益事业的发展、重大工程的决策等,在相当长时期内,往往是由“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拍板决定,人民群众并不知情。原平县的党政领导,在改革中一扫陈规,把这一切统统置于群众的公开监督之下,倾听诤言,奖励真话,使人民有效地行使了批评监督之权。其结果是:考评任免干部有了依据,错误的决策得到纠正,隐藏的问题得以发现,挥霍公款的歪风受到制止——党和政府的公正廉洁也就有了希望。
我们的领导干部,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与人民群众本是一体。如果时时事事都有一道帷幕相隔,在感情上难免就成了两家。如若重权在握兼有大幕遮盖,小人自然好干狗苟蝇营之事,君子也难于事事明察秋毫。况且天长日久,微渐难防。至于幕外群众,既然“大道”不通,不免“小道”流传,难分真伪。这种封闭、沉闷的环境,只能有利于腐败的毒菌孳生。上不知下,谈何理解;下不知上,遑论监督?欲除其弊,惟有撤去帷幕,增加开放程度。原平人说:“没有开放就没有民主。”在这个问题上,原平县的群众和领导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了共识。
但是,增加开放程度,说时容易做时难。从封闭到开放,从秘密到公开,是一个过程,要迈出这一步是需要一点勇气的。有些同志,习惯了原先的那一套,善于进行幕后的决策,却不习惯于公开地行使权力。试想,在众目睽睽、清天朗日之下,说话办事自然要惦量惦量,三思而后行;要假公济私,也自然不那么好办了。然而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考虑,这一步是一定要走的。原平县的领导迈出了这一步,结果如何呢?结果事情并没有“乱了套”,而是更好办了。这正是增加了开放程度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邓小平同志说:“改革不仅仅是对外开放,对内也是开放。”增加开放程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这一步不是可走可不走的,而是必须要走的。有了“四面开门”,才能“八方来风”。只有像原平县那样增加开放程度,才能逐步造成民主和谐的政治空气,真正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也才能把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搞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