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蔗菜之战”在米易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04
第2版(经济)
专栏:

“蔗菜之战”在米易县
何玉文
一场甘蔗与蔬菜争夺土地的“战争”,在四川省米易县持续了3年之久。在这场“战争”中,行政命令、价值规律、科学态度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米易县地处四川西南亚热带山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盛产甘蔗。河谷区甘蔗亩产八九吨,含糖量13%左右,亩产量和含糖量都居全省之冠。1984年,全县种甘蔗2.5万亩,产白糖7000多吨。农民种一亩甘蔗可收入五六百元,可谓不少,全县财政收入中糖业收入占了一大半。
甘蔗,是米易的经济优势,也是米易人民的经济命脉。然而,随着商品经济活跃,县外一些蔬菜专家和学者看中了米易的天时地利,进山传授种瓜菜技术,这里平静的甘蔗世界被搅乱了。
有些农民在他们的指导下,腾出蔗地种瓜菜,创造了山里人从未见过的奇迹:青皮村黄显友种的韭黄亩产2500公斤;弯龙村黄爱清种的冬瓜亩产1万公斤;回箐村杨光能的黄瓜亩产4000公斤……更可喜的是这些瓜菜春节前栽种,二三月间上市,亩收入1000多元,比种甘蔗高一倍。而且收菜后还可种一季水稻,钱粮双丰收。农民扳着指头一算,明白了:“种蔗不合算,种菜赚头大!”
于是,户传户、村传村,种菜“热”在米易河谷区迅速蔓延。1984年全县仅300亩菜地,去年发展到9000多亩,今年突破1.4万亩,年产蔬菜2000多万公斤。
突如其来的种菜热,使甘蔗种植面积锐减。县领导恐慌起来了:甘蔗种不下去,产量上不来,糖厂吃不饱,直接威胁全县财政收入;投资数千万元兴建的县糖厂冒不了烟,后果不堪设想!
问题严重到“不采取措施不行”的地步了。于是,一个个盖着县委、县政府大印的红头文件不断发到乡村,命令:各乡村干部务必保证甘蔗种植面积的落实!要求他们教育农民体谅政府,党员干部带头种甘蔗,逐村逐户尽快地落实。完不成任务的扣奖金、补贴,甚至通报批评。县里干部也纷纷下乡“督阵”。尽管县领导使尽了办法,然而农民要按价值规律办事,对上级命令软抗硬磨。
县长、书记进了村,农民就围上来说理:自主权是你们给的吧?按价值规律办事是你们教的吧?要农民种地勤劳致富是你们号召的吧?而今我们真这么办了,你们咋又“叶公好龙”了呢?这符合中央政策么?!
县领导确实也作难:一边是国家利益,一边是农民利益。顾了农民利益,国家财政吃紧;顾了国家收入,农民死活不依。行政命令行不通。再说,哪有共产党的干部不愿农民富裕的道理?与此同时,他们发现了一个新情况:在“蔗菜大战”的几年里,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每年以30%的速度上升,城乡主要是蔗菜区农民储蓄每年以几倍十几倍的速度增长。这给了他们一个启示:从微观角度看,让农民种菜收不上税;而从宏观上看,农民有钱,购买力增强,储蓄增多,财源会不断丰富,银行能调动充裕的资金帮助发展生产。
打从菜蔗“开战”以来,县领导在采用行政手段压种甘蔗的同时,又一直在反思,有关的会议从来就没有平静过。他们终于找到了这条路,就是科学之路。
农艺师叶荫庭等人经过科学考察,反复论证,设计了一个解决“蔗菜之战”的妙法:在河谷地区,采用蔗菜间种的办法,甘蔗埋在土里时,利用地面空隙在土厢上栽菜,待甘蔗拔节时,蔬菜已上市了;在浅山区推广甘蔗,用地膜覆盖办法提高地温,促使甘蔗生长,提高产量……
科学办法在实践中收到极好效益。河谷区农民采用蔗菜套种,1亩地又比单种菜多收几百元;浅山区农民种甘蔗比单种粮食的收入增几倍,农民非常高兴。
早春2月,记者到米易采访,看见全县3万亩甘蔗面积全部落实;农民放手种植的1.4万亩早市瓜菜又获丰收,黄瓜、番茄、四季豆、辣椒、茄子正陆续装筐上市,源源不断地运往成都和北方城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