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回南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05
第2版(经济)
专栏:

回南阳
本报记者 马鹤青
收拾行装回南阳的时候,家里人说:“你把西装换下来吧。咱南阳是农村地区,你穿身西装回去,惹人注意,不合适吧。”我赶忙换一身灰色的“中山装”上路了。
没想到到南阳后,见到南阳地委书记、行署专员和市长、副市长们,竟全穿着整齐的西装。街道两边新建的高楼使我惊奇,行人的衣着打扮同北京差不多。对外开放使这里的面貌全变了。于是我笑话自己是北京来的“土老帽”!
我这次回来,是应南阳地委和南阳行署的邀请,来参加“振兴南阳恳谈会”的。参加这个会的是在全国六大城市工作的南阳人。管会议的人说:“大家都忙,许多人来不成,只回来一百八十几人。”我在宾馆门口仔细辨认,熟人不多。可是在饭桌上一交谈,回来的竟多是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和总工程师,还有二十几名记者和作家。南阳这一手很高明,专请南阳籍的知识分子回来共商振兴。说起来,南阳也是“人杰地灵”哩。不说古代出过范蠡、张衡、张仲景、岑参、张继等科学家和文学家,就说50年前那场抗日战争,就给南阳造就了大批人才。战火中,河南以及外省的大学中学纷纷西迁到南阳,农家子女都能就近入学。艰苦岁月,孩子们在茅草屋里读书,都刻苦用功。到全国解放前后,南阳地区大学生成群,中学生结队。有了这个家底,这里教育质量一直较好。听说近年来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考,南阳地区考生的成绩竟超过一些大城市。
这次召开“振兴南阳恳谈会”,再次显示出南阳知识分子多的优势。恳谈会上,从各地回来的南阳人争着发言,游子们对故乡的深情使人感动,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发人深思。人们知道,南阳地区有几十里长的黄金矿,有正在开发的油田和新发现的油田,有各种颜色的大理石、大盐矿、大碱矿,还有一些别处少见的矿,总共62种。山上还有令人垂涎的山珍和名贵的中药,都是值钱的东西。南阳还是河南的粮仓,农产品丰富。如今铁路通了,汽车可以直接开到南阳13县的大小乡镇。大工厂小工厂已纷纷建成。香港也有人来南阳投资办了厂,从台湾回来的南阳人也在打听能为家乡做点什么事。这正是专家学者们出谋献策的好机会。有的教授、工程师干脆带着建设项目来了。开了四天会,竟有41个新厂建设、老厂改造和新产品试制等项目确定下来,即将动工;207个建设项目草签了“意向书”,准备尽快落实;还有几百条重要的经济信息和技术信息,被南阳人记在本本上。南阳的书记、专员们高兴地说:“回来的乡亲们出的主意真是太好了!有些生财之道,就在眼皮底下,怎么以前我们就没想到呢?顿开茅塞,真是顿开茅塞,”
恳谈会的第四天,发生了抢专家的“风潮”。南阳地区13个县的书记、县长们来到会场认乡亲,拉住教授、专家们说:“您是咱们县的人,多年没回来了吧?我们来接您回家,汽车就在楼下,走吧!”于是大恳谈会变成小恳谈会,延续到各县举行。我也登上汽车回到伏牛山下的内乡县。回内乡的九位乡亲,有四位教授、一位研究员,还有一位高级工程师。到了老家,大家一不回村,二不探亲,坐下来先商谈经济建设。教授、工程师们到县办工厂里去,有的当场卷起袖子教乡亲们操作,当场提出改进意见,晚上回来又收集资料,赶画草图。我在旁边听他们算账,算的结果是几年之内总产值和人均收入可能翻番。
我同一位老同志交谈,他说:咱南阳地方人心如此振奋,我看只有两次。上一次是1948年11月,人民解放军赶跑国民党驻守南阳的王凌云部队,毛泽东主席亲笔写了《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新闻。那时候南阳地区各县锣鼓喧天,人们高兴极了。这一次,就是南阳改革顺利,连年丰收,迎来太平盛世,南阳地区900万人高兴极了。
来自各地的南阳人就要踏上归程。大家相约,不久还要回来,回来看看记忆中曾很贫穷萧条的家乡怎样追赶富裕地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