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批评的反思与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06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纵横谈

批评的反思与建设
陈墨
新时期文学已进入了第二个十年。有人说这第二个十年该是由“理论的反拔”转入“真正的理论建设”;也有人则提出要将“反思”与“建设”两项并重;也许更明智者则是那些业已完全自觉地进入对现实和历史作深刻反思的人。
看起来,这又像是一种“口号之争”。其实问题不在这里,即不在建设抑或反思,而在于“怎样的建设”以及“拿什么东西来建设”。要建设文学理论的高楼大厦固然是好,但它的基础是什么?它的现实可能性又有多大?这些都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换言之,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反思。我们的理论体系、观念范式、方法格局等等无疑都需要真正的建设,然而问题是这种建设不能凭空而起,它总要有一定的基础与现实可能性,不少意气风发的中青年文学理论家雄心勃勃,要与“德国的脑袋”一争输赢,这固然可敬可贺,然而他们的实绩却实在不多。那种抱住一本“洋经”以其“新”以其“洋”来充做自己的基础、依据、内容;或者设想一个包罗万象的“开放体系”将古今中外“熔于一炉”,以其杂以其乱为主要特征,它什么都是,从而便什么都不是了。还有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理论的“试验室”,有人就在其中“大胆的假设”“迷醉于遐想”。不少理论既不满足于“解释世界”,也不满足于“改造世界”,而满足于“自足的理论的逻辑排演”。就这一意义而言,我们真正需要的倒不是这种“建设”,而恰恰应该是对这些建设的反思和对这些理论体系的“消解”。
在另一种意义上,建设抑或反思,实质上也是对“思想理论”与“逻辑体系”的选择,亦是对现实的态度的选择。“反思”抑或“建设”,它是现实和理论的必要的中介,是真正理论大厦的必要的基础;同时,在现实条件下,这种建设性的反思,不仅是理论建设所迫切需要的基础和前提,而且也是现实条件下最具现实可能性的一种实在的建设。其次,对历史、现实的深刻的反思,对文学现象及其历史成因的反思,对文学格局与社会、历史、文化格局的关系的反思不仅使我们在现实中摆脱困惑,而且还会在理论上为建设真正的“中国学派”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反思正是建设的唯一的、现实可能的具体途径。再次,对现实、历史的反思,既是一种建设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学习过程,针对我们几代人的人格精神、知识结构、能力技巧等各方面,因遭受历史与现实的摧残扭曲从而残缺不全这样一个无情的事实,在反思中学习与建设亦正是弥合我们精神人格的创伤、知识结构的残缺与能力技巧上的不足的一种实际的途径与方法。
1987年以来的文坛进入了一种相对沉稳状态,对此可做多种解释。固然有其外在的社会政治的原因,其实文学内部即文学界本身何尝没有更深刻的原因。多方面的情况表明,我们在创作上和理论批评上的各种“热”也渐趋平静和冷却。那么,下一个“热点”将会是什么?抑或是不会再有各种“热”,从而文坛真正地进入了深刻的自我反思?新时期文学十年如此“飞速”发展,以至于西方几个世纪乃至上千年的道路,我们十来年便已“漫游一番”,创作上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乔伊斯、福克纳到马尔克斯;理论上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尼采、萨特、弗洛伊德再到德里达、列维·斯特劳斯……;批评上从社会批评到形式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系统论、原型批评到比较文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和心理批评……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有”了。这究竟是好事抑或不是好事?我们的文学的繁荣究竟是不是“虚假的繁荣”和“多元的贫困”?这些都需要认真的、深刻的反思。我同意这样的说法,与其说我们“走”过了西方几个世纪的路,不如说人类的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东西做为一种精神传播和心理观念意识的积淀,都杂乱无章地“同物并存”地堆积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还“建设”什么?什么都是“新”的,什么又都“不新鲜”了,除了浮光掠影的生词罗列,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建设的工作”?而面对如此杂乱无章的文学“繁荣”,除了清理、消解、反思之外,我们既不能以任何一种单纯的理论方法运用于实践,又不能用一个“大框架”将它们“一锅煮”(虽然已有不少人这样做了)。各种花样百出亦破绽百出的文学现象及文学思潮,其共同的、根本的缺陷乃在于观念意识的浮躁。而且仅仅停留于这样一种浮躁的观念意识之中,而没有多少真正艺术生命的创造。对此,思想理论界有认真地加以研究分析、批评抉择的必要,以免任何文学思想理论或创作都没有“善终”,都只是“热”过一阵就“冷却”。这正是我们所要反思的。不能将一切缺陷与不足的原因全推给社会政治——当然对社会政治的认识、研究也必须成为我们的反思的重大课题之一,尤其是近年来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以及这种变革的艰难、迷惘,对文学家心理的影响等。与那种单纯的“形式研究”者不同,我们主张在研究“内部规律”的同时,更要注重其“外部条件”的研究,否则就会遭到“外部”对“内部”的排挤、扭曲、唾弃乃至“消灭”(“文化大革命”应当记忆犹新)。因此,反思并不是为了简单的评判历史的功过,更不是怀旧或者为了逃避现实与未来,而恰恰要在现实的原则指导下,把历史当成一个由“过去”走向“未来”的完整发展过程。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文艺批评的“反思”,就是在现实的基点上由未来的观点对现在和过去进行历史的审视。这需要冷峻,需要深刻的眼光、思想、胸怀和境界。
因此,批评的建设是一种扎实的、坚韧的建设。因为它立足于现实,从而在对现实与历史的反思中明确了现实的未来发展取向。同时,也需要一种批判精神,是哲学意义上的批判而非政治上的批判,更非打倒或骂倒——而批判正是一种确立与建设的方式。批评的建设立足于探索,包括文化历史、社会结构、人生命运、艺术形式的综合的探索,而这种探索则恰恰正是我们的文学理论赖以确立与建设的基础和基本形式。这种探索和批评是为了创造,一种新的文化精神、心理机制、民族心理与理论原则的确立的基本前提和氛围的创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