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应该听听的悄悄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06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应该听听的悄悄话
荒煤
读罢严歌苓的《绿血》和《一个女兵的悄悄话》,我不禁想提起笔来写点什么,却又有些茫然。我怀疑我是否能够真正认识和理解作者和她所描绘的与她同一时代的男女青年,尤其是那些背着各自不同的“出身”,十几岁、二十来岁便饱经坎坷的女孩子们的心灵。
关于十年动乱题材的作品,这两年我看得不多,也不如当初看“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作品那样使我激动了。这倒不是因为过去看得多了,感受和兴趣都渐趋平淡了。我看电影《芙蓉镇》,尽管它被称为要被“超越”的模式,我却依然热泪盈眶,也还在心头勾起不少思索。
历史终究是历史。属于亿万人民命运攸关的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劫难,无论时间流逝得多快,多远,历史的创伤依然存在。而痛定思痛,则能推动历史的前进。尽管某些好心的同志一再劝告作家们少写、不写,要“齐心协力向前看”,可这样的作品还在一部又一部地出版,这情况本身就值得我们思考。
我扯远了。我想说的是,作为历史的过来人和见证人,每个作家都在自己的灵魂深处留下独特的烙印,也许他或她所描绘的这个世界与我们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有所不同,但是,只要作品里融入了作家的血肉,它就能够算作对那段历史的一部分真实的记录。这一段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人与严歌苓他们这一代人眼中也许不完全相同吧?在后代人的眼中又会是什么样?即便有些差异,我想,这本身也应视为一种历史的进步。因此,这样的作品不仅今天应该有,而且将来还会有。
对于“文革”,各种各样的悲剧已经写得很多,我对这部作品感到新鲜的,是它从一个独特的生活侧面——一个部队文工团中一批青少年文艺兵的生活反映了那个时代。
当一批批青少年被卷入上山下乡运动狂潮的时候,那些被视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如能被部队吸收去“锻炼”,就意味着最大的幸运。有多少青少年是抱着虔诚的心去投入这个炼狱的。那些“出身”不好的孩子,怀着虔诚的忏悔心情认真地进行着“自我改造”,他们要把孩提时代受到的教育、影响及青春期朦胧的思想、感情、观念,一下子投向熔炉。然而烈火无情,当熊熊火焰燃起来的时候,一颗颗天真、纯洁、真诚、善良的心就统统被当作邪恶的东西毁灭了。我们在作品中看到,一批要用感情来歌舞的青年男女,朝夕相处,难说是性格、心灵、形体甚至神韵中哪里冒出一点火花来就吸引起对方关注,挑逗起朦胧的初恋,更何况这片纯情又受到残酷的战争硝烟的冶炼,有过死生与共的考验!然而,这支部队的光荣传统、不容冒犯的铁一般的荣誉、尊严、纪律,以及这些“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时刻不能放松的自我改造……充满了说不尽的矛盾。于是,这爱情经历了种种磨难,愈显得真诚、纯洁,却也可笑,也可悲,甚至令人感到一种荒诞。
然而,就在这种荒诞中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美感,我感谢作者揭开了一幅奇特的帷幕。
我是承认“人之初,性本善”的,我也相信人类的进步,最终还是要导致人性的复归。因此,文学作为人学,即便写的是一出荒诞的儿女情长,也还是要写出真实的人情、人性,写出美好的心灵。尽管作者自己讲,“悄悄话,一眼望去,满目荒唐。……”我倒相反,并不以为这位女兵透过两部作品捧出的是满目荒唐泪。我进而想到的是,十年动乱中,我们自己固然也受到迫害,这难道不是我们自己也曾以赤诚和蒙昧参与制造悲剧的后果么?我们有些同志动辄指摘、埋怨青年人的荒唐,当然是一片好心,但忘了过去也是一片好心造成了他们的种种悲剧,一旦觉醒过来,更有满目荒唐之感。
我真诚地希望人们听听作者的“悄悄话”,也是真心话,把那段历史和今天作一个对照。我相信会有所启悟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