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此亦一功德——谈《人体美术丛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06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此亦一功德
——谈《人体美术丛书》
陈绶祥
漓江出版社出版的《人体美术丛书》(已出8卷),风靡国内,数次重印仍供不应求。许多报刊杂志都在皆大欢喜地介绍、评价、研究人体艺术。遥想当年这套丛书的编撰历程,颇有“三年一场小春秋”之慨。
人体模特儿虽然在中国已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霜雨雪,但至今仍时有关于他们受责难、遭迫害以至被逼自杀的报道。究其原因,除了中外文化的差异之外,更直接的原因,大概可以一言以蔽之曰:“少见多怪”吧!
在中国,上古裸行的桑扈,中古脱光衣裤喝酒的刘伶,非但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责难,反而成了文化标榜的典范。汉魏间裸体的石刻壁画,隋唐时袒腹露乳光背胸的罗汉菩萨乐伎们,无论于记载与实物都屡见不鲜,它们作为艺术形象,又总是进入到中华文化最圣洁的宫阙、墓室与神殿等处所之中。因此,说中华文化一概排斥裸体也未尽然。
然而,当早几年这套丛书的组织者们多次希望我给他们编撰一本《中国古代人体艺术》,以免中国被排斥在世界之外时,我却坦率地谢绝了。因为就人体艺术的本质含义来看,中国古代被称为“裸体画”的那类东西,与西方人体艺术风马牛不相及。人体艺术是西方艺术的基础语言,它作为艺术语汇中特有的形式感受与象征含义,并未存在于以往中华文明的整个艺术发展历程之中。
在中华文化中,原始农业经济造就的自然崇拜与平缓心态,使得艺术基础语言呈现出一种重观念、重关系、重总体把握的面貌,并以自然情状作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它更多选取自然对象作为相应的艺术载体,纵使有时触及人体的外在形象,它们也只是被当作一种自然状态下的风貌而被推崇。因而中国绘画中真正以人体为题材的图籍只会是实用的“针灸图”及“春宫画”之流了。当中华艺术家发现人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形式语言远不及更具有自然属性的有常体而无常形常态的山水树石花鸟虫鱼时,人体作为基础艺术语言的地盘便消失殆尽。
西方文化则不然,原始狩猎经济造就的生命崇拜与激进心态,使艺术基础语言呈现出一种重实体、重本源、重局部剖析的特征,并以生命形态作为最终的审美模式,即使对其它外物的描述,也不排斥以人体作为中介语言。并且从远古至今,一直未停止对人体本身的艺术探索。
不同的文化心理,造就了不同的艺术形式。要而言之,一以物当人,一以人作物;一以自身的混浊造就出物象的自在,一以物理的精密度定出自体的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画反复选取“三友”、“四君子”等题材来表达人体风韵与社会节操,以及西洋人借助男女人体去描述比利牛斯山和地中海,同样顺乎常理。中国人不懂人体艺术,由此而联想起肉体的罪恶,欧洲人不懂山水树石画,从而从中去分析地质构造和矿藏分布等功用,也同样可以理解。
然而,文化的发展与世界性的交往,总会迫使我们自觉不自觉地研讨不同的艺术对象。对此产生的非难和苛责都不是进取与宽容的表现。“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类前贤哲理与遗老俗语对文化现象也千真万确。
《人体美术丛书》的组织者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选取了一种对不同文化认识的必由之途。在前几年那些“心有余悸”的起伏波动中,他们敢于冲破重重困难呈献出这样一套丛书来,可称得上有胆有识。这套书以纯真的艺术形象展现了西方文化中“基础艺术软件”那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各自风貌,以无可辩驳的作品,展示了人体艺术发展的部分历程。
牵强地将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纳入西方艺术的标准轨道中,认为这是世界艺术发展的共同道路,这既办不到,也不应该勉强去办。然而艺术间的交流又总是建立在相互学习和相互排斥之上的。近代西方艺术教学的引进,已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开拓了我们的眼界,滋润了我们的心田。丛书的编撰者们没有忽视这一方面,他们在这套丛书中也注意了当代中国人体艺术的介绍。而且,他们还组织了《中华艺术丛书》与《中国当代美术系列》。如今,这些书也开始问世了,它们将作为形象的参照系统,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别人与认识自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