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陇上英灵 笔下风尘——青年作家张俊彪及其作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06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陇上英灵 笔下风尘
——青年作家张俊彪及其作品
黄国柱
陕甘交界处的正宁,是张俊彪的出生地。陇东塬上厚实的黄土和凛冽的风沙,塑出了一个淳朴的农家子弟。十几岁就做红军地下交通员的父亲,曾几次从敌人的虎口中死里逃生,从而留给了他经得起摔打,受得住磨难的遗传基因。民间流传的红军故事,父亲的现身说法,是他童年接受文化启蒙的最初的教材,不管后来他长大成人之后,历史被涂抹的黑白颠倒、花里胡哨,他却坚守住自己童年得来的坚不可摧的信念。
他似乎注定要以革命传记文学作为自己的文学起点。《刘志丹的故事》、《黑河碧血》、《红河丹心》、《血与火》、《沉浮》……二百多万字的作品表明了他的实绩。
张俊彪的文学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对历史的真知和对历史偏见的激愤。刘志丹、赵铁娃、董振堂……这些一直活在陕甘人民心中的英雄,长期以来却被蒙上了厚厚的历史的尘垢。作为一名红军战士的后代,陇东黄土塬上的热血后生,张俊彪从幼时起便产生了要为先辈立传的夙愿。为了达到这个崇高而神圣的目的,他长期奔走于陕甘宁边区的山山水水,查访了百余名红军老战士和老游击队员;他花去了服兵役5年的全部积蓄和复员费,自费去西安,上北京,采访了近百名陕甘宁边区草创时期的当事人、见证人以及烈士的遗孤、家属。搜集到的珍贵史料,对于张俊彪来说,是充满灵性的活生生的不平的呼号,是一个又一个呼之欲出的先辈们生动的形象。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敢于承担当时可能出现的风险,不怕挫折,完成了刘志丹的传记文学。
另一本传记文学《最后一枪》,主人公是1937年牺牲在甘肃高台的红五军军长董振堂烈士。这是一位陕甘宁边区人民心目中的传奇英雄。张俊彪以崇敬的笔调把董振堂烈士的形象介绍给广大读者,特别是对历史不甚了然的青年读者。此书出版后颇受欢迎,中国青年出版社一版再版。
近年来,张俊彪在从事传记文学创作的同时,还创作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山鬼》和《省委第一书记》。《山鬼》取材于子午岭山区回民自发地和国民党斗争,成立回民游击队的历史传说,以最终加入红军走上革命道路,在一次寡不敌众的战斗中全军覆没为归宿,又是一个悲壮惨烈的历史传奇。《省委第一书记》虽然力在塑造三位一起走上革命道路但命运却大不相同的省委书记的形象,但其小说情节的依托,仍是几十年来从陇东黄土高原发源而来的历史风雨、曲折行程。
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员,在他的身上仿佛有一种黄土般的固执和坚韧;当他为了正义而爆发的时候是不顾一切的。为了一位普通的上访的老农,为了一位前来伸冤的老红军战士,他可以和有关部门的领导拍桌子高声争辩;他觉得那老农,那老战士的命运远比自己在领导面前的印象要重要。从这里似乎可以看到他为人为文的品格和他拚命写作的目的所在。除了上面列举的作品,他还发表过中短篇小说50余篇,电影文学剧本2部,散文60余篇,诗歌120多首……一旦投入写作,他便不知饥饱,不辨昏晓;书房里置两张书桌,各装台灯一盏,写累了,便站起来在屋内往来踱步。然后,换一桌,打开台灯继续奋笔疾书……去年,为了赶写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北的长篇报告文学,他又拚上了,终于累倒不得不住院治疗。而今,他刚过而立之年,著作已达200万字。人们往往不会注意到:他一直是一位业余作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