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傲世风骨喻世情——贵阳杂文笔会去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06
第8版(副刊)
专栏:

傲世风骨喻世情
——贵阳杂文笔会去来
吴国光
去贵阳之南十数里,有簪青山、系绿水的一个所在,名字也如山水一般美,唤作花溪。五月上旬,正当杂花满地、群莺乱啼之际,贵州日报、新观察杂志社和人民日报文艺部在这里共同举办了一次杂文笔会,给山水秀丽之外平添了思想的深沉锐利与刚烈雄健的风骨。听着杂文家们或风趣机敏、或坦诚真挚的热烈议论,倒对山水也另有一番感慨,真个感到了山有劲骨水有情,世事人生,尽收眼底。
自鲁迅以来,杂文成为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现象中的一个突出景点,形成了直面社会和人生、力破“瞒与骗”、以坚硬的脊梁挑起探寻真理说真话的重担这样一个传统。薪火不绝,连绵至今,方寸文章竟蔚为大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思想者的日益觉醒,杂文创作很见繁荣。这次笔会与会新老作家三十余人,济济一堂,也算是一次回顾与检阅吧。在这样的会上,倡扬鲁迅精神,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鲁迅的精神是战斗的批判的精神。要有这精神,就容不得身上有半块媚骨。七十多岁的老作家戈扬对此有极深的揭示。她说,写杂文要有精神的自由状态,这种自由状态就是要“不想得到什么,也不怕失掉什么”。是的,在座的老作家大约都会深有同感。六十九岁的严秀,解放初期就是八级干部,三十年前因为写杂文说真话而罹祸,一生平添坎坷,至今不悔,仍在为杂文事业的发展与提高尽力鼓呼。我想,在这样的人身上,没有一点笑傲尘俗利禄的气概是无以坚持真理的。相同命运的黄裳、邵燕祥、朱正、弘征、金践之等,风采锋芒均不减当年,用他们自己半开玩笑的话来说,真是“改也难”呀!原来,“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说的不就是这样一种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恒心豪气吗?
鲁迅的精神又是坦诚的赤子精神。杂文家见面,全无文人相轻的淡漠与隔膜,会场里洋溢的是神交已久、相见恨晚的知音深情。杂文家并不是睨斜了眼睛冷观世界的“明白人”,而勿宁说是一些剖开了胸膛用热血拥抱生活的傻子。杂文中如果没有自己这颗心的拳拳跳动,那么这杂文是不值得看的。到会的这些作家,都是早将赤诚肝胆在世人前掬将出来的人,谁还不了解谁?文如其人,神如其文。牧惠的温雅敦诚,谢云的深沉挚切,老烈的散淡率真,邵燕祥的宁静智慧,朱正的厚实幽默,法学家兼杂文家的于浩成诗人似的激越与纯真,诗人刘征则理论家般雍容静穆,寓谐于庄;年轻一代,陈小川锋芒犀利,米博华情辞恳切,……性格各异,纷呈色彩,难以一一言传;思想共鸣,同气相求,又可一言以蔽之:以真诚的魂灵追求真理,以赤子的热情除旧布新。这是一群嫉恶如仇的人,又是一群爱心拳拳的人,也是一群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才人。爱的是真善美,恨的是假恶丑。他们不加掩饰地大声说出这一点,在阳光下是如此,在阴影里也是如此。这就是人的真情至性。
傲俗之风也好,喻世之情也好,杂文家们怎样结合着目前中国社会的实际来理解自己的使命,怎样化风骨为血肉文章呢?也许还是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更好:
——“天下之大,芥豆之微,事无不可入杂文,但是,事关人民利益民族前途,乃是杂文最重要的主题。”这是邵燕祥的认识;
——“反封建,反极左,批判民族劣根性,解剖社会阴暗面,这应当是杂文的基本任务之一。”这是牧惠的概括。
这就是当代杂文的弹着点分布了。没有这样的弹着点,杂文就会成为“小摆设”(鲁迅语);有了这样的弹着点,骨头算没有白硬,诗情才不是空流。
“文章”二字,本义中就有华采灿然的内蕴。杂文要怎样做得“漂亮”?这是杂文家们到一起少不了讨论的问题。在一派繁荣中,杂文的艺术性似是一个薄弱环节,所以也就特别引起了与会者的注意。老作家严秀呼吁:杂文作者要多读书,要有丰厚的学识积累。这得到中青年作家的响应。其实,杂文倒是中国文章的主流之一,中国作家们向来是讲究做文章的艺术的。鲁迅的杂文就是。开门见山也好,曲径通幽也好;铺陈张扬也好,返朴归真也好,文章总要有点滋味有点品头,不能白水一碗。所以,很有几位作家在发言中着重探讨了杂文创作的艺术技巧问题。广州部队作家章明谈了“杂文与曲笔”,陕西师大研究杂文史的教授张华则总结历史的经验施惠众人。说来也是有趣:越是风骨卓然的文章,风采也自照人;艺术上很无味道的东西,实际上往往也并无思想和真知灼见而流于苍白的说教。
“文曲星”的偏爱,就是这样多情而又无情。
夜雨朝日,花溪的空气好不宜人。几天会议,果如东道主贵州日报总编辑刘学洙所言,提供了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使大家能够心情愉快,畅所欲言,进行思想、学术和创作上的交流。真要特别感谢贵州日报的同志那热情洋溢、尽心尽力的服务,那情中似乎也不仅仅是要尽做东道的责任,而且还包含着对与会杂文家的期许。杂文,你永远是人民的。无论在首都的街头,还是在昔日夜郎国的山城里,凭着这一身浩然正气的风骨与一腔为民请命的深情,你到处都会遇到知己的。
花溪,再见;贵阳,再见!古人履奇山大川而文章大进,我们从你的青山绿水中走出,会努力将祖国山河的气韵与鲁迅精神贯注到笔下来。杂文的繁荣与提高,相信会与民族的进步和昌盛同步的。
1988年5月,贵阳归来于北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