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和平之魂”——今日老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18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和平之魂”
——今日老山
新华社记者 刘回年 段建勋
越过迷漫的云雾,穿过四起的硝烟,我们来到老山前线。
层峦叠嶂中,被越军战火烧焦的林木、弹痕累累的民房,历历在目;边境线,我边防部队阵地上,工事密布、火炮昂首。边防战士身后,村镇上空炊烟袅袅。一位在山间割胶的瑶族老乡对我们说:
“前几年越军抢占我们的土地,枪杀我边民。我们四处逃生,田地荒芜。这几年边防部队狠狠还击,我们不怕了。”
这是今日老山的真实写照,也是边防部队英勇还击侵犯越军的结果。我们来到老山山腰的炮阵地,“和平之魂”四个大字赫然印入眼帘。这是老山前线的一个普通阵地,是战士们用钢筋水泥整体浇灌的大型工事。战士们在大门上方铸上“和平之魂”四个大字,同时也铸上了他们的气魄、胸怀和责任。
在守卫老山主峰的边防某团的许多阵地上,我们看到战士们精神抖擞。这个团近一年时间打退了越军大小规模361次进攻,歼敌839名。我们和干部战士谈起战场的形势,他们都充满信心地说,越军什么时候来侵犯,我们就什么时候歼灭它!
在八里河老山,以及那拉口谷地,布满着我军阵地、哨所。我们看到这些一线工事与越军咫尺之隔,战士们住在天然石缝或草丛中筑成的简易猫耳洞里,吃的、喝的全靠军工战士在战斗间隙乘茫茫夜色背去供应。有时战事紧张,军工十天半月上不来,他们就只好啃干粮,喝天然雨水。猫耳洞很小,不能直立伸腰,只能蹲着或躺着。为了不暴露目标,战士们常年守在洞里待机歼敌,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饥渴、闷热、潮湿的折磨和蚊子、老鼠、蛇的叮咬,创造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在老山左翼的最前沿,我们见到了守卫在前哨猫耳洞里某部一营三连的党好彬、赵春槐、许其林、姚少国等战士。他们分别在一线的猫耳洞里奋战了整整一年,看上去个个脸色黄白,那是在猫耳洞里不能活动、不见阳光留下的印记。战士党好彬全身溃烂97处,上级要他下阵地去治疗,他坚持不肯。战士赵春槐是个大个子,他栖身的石洞很窄小,要做钻、爬、攀等13个动作才能钻进他躺的地方。赵春槐乐呵呵地给我们念了他在猫耳洞里写的诗句:“流血全作寻常事,吃苦只在谈笑中。”可是,他们对付入侵的越军毫不含糊。为了防止当面越军夜晚袭扰边境,战士们晚上也不睡觉,严密观察,发现入侵之敌就狠狠地打。一天夜晚,敌人突然以两个加强排的兵力包抄过来。班长韩应秋立即带领战士沉着应战,他自己选择了靠敌最近的位置,一口气朝涌上来的敌人扔去30多颗手榴弹。不久,敌人组织反扑,敌人一发炮弹在洞口爆炸,韩应秋和另一位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就在韩应秋牺牲的当晚,他在天津的妻子分娩了。部队在清理烈士遗物时,发现他妻子的来信,告诉他即将生孩子的消息。正是这样无私无畏的战士,才有了今天边境的安宁。
“莫道室内风光仍旧,且看窗外万新俱兴。”猫耳洞的这幅对联,概括出了今日老山战区的新景象。记者在老山腹地访问了一个叫小坪寨的瑶族寨子。前几年,越军疯狂炮击,袭扰,寨子毁得不像样子,许多人家只好背井离乡。现在已有39户瑶族群众返回了家园,各项生产开始展开。有不少人家在废墟上盖起了新房。我们走进村妇女主任李文媛的家里,女主人30开外,穿戴瑶族服饰,正在门口等她在山下小学教书的丈夫。她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家里,请我们坐在火塘边。她家的房子是新修的,房子的一角还修了个防炮洞,可见这里的群众对越军还是提防着。女主人家里养了牛,喂了猪,种了不少山地和林木,一年收入不少。女主人对坐在火塘边的指导员说:“我们瑶家真不知道怎样来感谢亲人解放军呵!”
老山脚下、盘龙江河谷的天保农场,遭受越军炮火破坏最严重。我们来到这里时,仍能看到被越军炮弹毁坏的房屋和被炮火烧焦的橡胶林。但在我边防部队强大火力的控制下,这里也开始有了生机。农场职工正在整理着橡胶林,整修被越军毁坏的房子,同时还在广场上新盖了一座楼台,接待我们的农场党委副书记杨乾坤说:“边防部队在前面打得太好了,职工有了安全感,不然我们是不敢在敌人眼皮底下盖房子的。如今农场职工陆续回来恢复生产,全农场八千多亩胶林,去年已恢复生产一千五百多亩,还重新翻盖了职工医院和制胶厂、咖啡加工厂。”他充满信心地说:“解放军越打越好,我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大有希望!”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