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永别了,“拉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18
第7版(国际)
专栏:今古人物

永别了,“拉兹”
詹得雄
6月2日,传来印度著名导演、演员和制片人拉杰·卡布尔先生逝世的消息,我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了两个形象:一个是《流浪者》中的拉兹;另一个是两鬓染霜的老人。
《流浪者》是第一部使拉杰·卡布尔先生声名大振的电影。50年代在中国放映,曾轰动一时。打倒“四人帮”后重映时也风行全国。那“到处流浪,命运叫我奔向远方……”的主题歌扣动了许多人的心,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吃了许多苦头的青年人的心!
没想到1979年我去印度工作,竟有幸见到这位有名的电影大师。那是1980年2月16日,这天印度发生日全蚀,在宗教气氛很浓的印度,这个日子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一般人都不出门,不待客,甚至不工作,政府还特别下令全国放假一天。然而,正是在这个日子,拉杰·卡布尔先生亲切地接待了我们。
当秘书把我们领进他的起居室时,只见一位身穿印式宽大白布衬衣的老人满面笑容地等着我们。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他老了,发福了。
同我们一一握手后,他按印度风俗邀我们一起席地而坐。我们同他坐得非常近,可谓促膝而谈。我们告诉他,中国观众十分喜爱《流浪者》。他马上接过话头说:“我知道,我知道。我国前外长瓦杰帕依去年访华归来,给我写了一封信,讲到了这些。我收到信后心里非常感动。我告诉你们,20多年来,一直有中国观众给我写信,我都看了,当然是请人翻译给我听的。”
老人话一开头,便滔滔不绝。从他的谈话中我们得知,他虽然出身电影世家,却并未受父亲的荫庇,而是以一名登不了舞台的场记员开始自己的艺术生涯的。父亲有一次在吃饭时对他说:“在我的屋子里,你是我的儿子,可以同我一起吃饭。只要一出这个屋子,你就是一个普通人。你要同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演员一样自己去走生活的道路。”父亲出入有汽车,但不让儿子坐。父亲说,你在步行和坐公共汽车时,可以了解社会,可以观察形形色色的人。你会看到富人怎样摆架子,穷人怎样受苦。你会体会出他们的喜怒哀乐,记住他们的音容笑貌。这样演电影时,才能从内心里表达出他们的感情来。
1948年的一天,24岁的拉杰·卡布尔去找当时已成名的女演员纳尔吉斯的母亲,要求与她女儿合作。母亲对女儿说:“老卡布尔的儿子要拍他的第一部影片,应该帮助他。”于是卡布尔同纳尔吉斯开始合作,一连拍了3部片子:《火》、《雨》和《流浪者》,纳尔吉斯就是《流浪者》里的丽达。他们被誉为印度影坛“空前绝后的一对男女演员”,甚至人们误传他们是夫妻哩。
拉杰·卡布尔早期电影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对穷人的强烈同情。他告诉我们,继《流浪者》之后,他又拍了一部《觉醒》。情节是这样的:一名一身土气的农村青年背着一个小土布包袱到大城市里找工作,奔波一天,一无所获。夜深了,他看见一只狗从一扇铁门下的狗洞里钻进花园,到喷水池边喝水。他也挣扎着钻进去,刚想喝就被人发现了。人们高喊:“贼!贼!”他慌慌张张地跑进楼里,逃来躲去,无意中,窥见这个房间里丈夫在偷妻子的首饰,那个房间里儿子在暗算父亲……最后,他被抓住了,同时他也觉醒了:自己并不是贼,而那些道貌岸然、高喊捉贼的“正人君子”才真正是贼。这部电影曾在1957年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荣获头等奖。
卡布尔先生谈兴很浓,接着又给我们讲了《流浪者》插曲作者谢伦德拉先生的生平。谢伦德拉并不是专业作曲家,而是铁路上的一名电焊工。每当他谱了一首新歌,就拿到孟买贫民窟去演唱。他在那里有许多穷朋友,如果他们听了不满意,他就回去修改,直到大家满意为止。优美动听、激越哀怨的《流浪者》插曲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卡布尔先生十分惋惜地谈到,他这位老朋友两年前去世了。接着,他深情地说:“一部电影成功了,这不光是一个明星的功劳,它是大家心血的结晶啊!”
谈话的时间不短了,我们不得不站起来同他告别。他握着我们的手说:“我将来一定要去中国,亲自向看过我的电影、给我写过信的中国朋友表示感谢。这一天不会太远了。”
很可惜,8年过去了,他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却过早地离开了人间——今年5月2日,他独自一人从孟买到德里,接受颁给他的奖状,不料在主席台上哮喘病严重发作,当即被送进医院。成群的影迷连日围着医院,祝愿他早日康复。但他的病情不断恶化,终于在6月2日离开人间,享年64岁。
“流浪者”已经走完了尘世的旅途,按照印度教的说法,他进入了“天国”。他的艺术形象将长留人间,留在艺术宝库中,活在观众的心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