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加强管理是企业改革的当务之急——部分企业界人士座谈企业管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19
第2版(经济)
专栏:

加强管理是企业改革的当务之急
——部分企业界人士座谈企业管理
编者按:10年来,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企业管理落后,劳动纪律松弛,应有的改革成果被抵消了不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更落后。中华民族一向有着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但是,毋庸讳言,管理不善,自由散漫,松松垮垮,怕苦怕累的消极因素在一些企业滋生以至蔓延。只有深化企业改革,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劳动效率,才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整个社会效益的增长。
目前企业管理水平低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就这些问题,本报经济部邀请北京的部分企业界人士进行了座谈。不久,本版还将开设“向管理要效益”专栏,希望广大读者积极参加这个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更落后
于瑢(北京东风市场总经理):目前商业服务业普遍存在着重利润、轻管理的倾向。管理落后问题很严重。我们商业企业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短缺,可是我们的资金利用率怎么样呢?全国十大百货商店,年资金周转次数,好的为10次,差的只有5次;百元资金利税率高的为130元,低的只有30元;相差十分悬殊。资金利用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水平。如果我们加强管理,把资金年周转次数由5次提高到8次、9次,甚至10次,不是能节约大笔资金吗?因此,加强管理,潜力很大,管理不善,浪费很大。
王济生(北京手表厂厂长):我们厂是个亏损大户。1981年我们厂还给国家上缴利税8000万元,去年却亏损1000万元。几年来变化那么大,原因很多,人浮于事,管理松懈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厂有3200名职工,真正干手表的只有1000人。现在厂长是指挥不灵,奖金已失去激励作用。为了对付名目繁多的检查验收,厂里设了一大堆科室。其中有些对上有用,对内无效的科室,根本发挥不了管理效能,反而弄得机构臃肿。
陈俊棠(北京内燃机总厂企管办主任):现在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更落后。管理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人浮于事——三个人的活儿五个人干;人不顶事,或素质差,干不了,或“磨洋工”,出工不出力;只能上不能下,工作条件只能好,不能坏,收入只能多,不能少;人心不稳,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我们厂年产汽油发动机15万台,仅装配工人就1200人,而美国一公司年产15万台汽油发动机,只用600工人。按我们的装备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减人,可减下的人怎么安置呢?
宏观管理不理顺,企业很难办
李惟成(北京开关厂厂长):管理分两个层次,一是宏观管理,一是微观管理。现在微观上企业管理水平低,这是事实,企业管理的潜力很大,也是事实,但是为什么企业的管理水平提不高呢?关键在于企业缺乏加强管理的内在动力。所以,我认为问题主要出在宏观上。
现在搞企业管理上等级,出发点是对的,但方法上有问题,制订的标准又多又细,可是由于企业没有积极性,这些标准反过来又成了束缚企业手脚的条条框框。考核利润指标,谁管理得好,谁的贡献大,谁的基数就高。同一个行业,干同一样工作,不能按同一个标准按劳取酬。为了下一年日子好过,企业只能有意压低基数,这种心理状况怎么谈得上“满负荷”呢?人们常说外国的管理比中国强,是中国人笨吗?不是,我看是中国人卡中国人。
王济生:企业加强管理,首先要有个前提,就是产品适销对路。手表近年来在国内市场滞销,生产得多,积压得就多。积压多了,就得降价处理,经济效益就要下降,职工的工资、奖金就发不出去。香港出口手表很多,但不生产机芯。我们厂的机芯质量不错,而且很薄,完全适合香港市场的需要。我们想往外挤,但办申请手续需要半年,找个客户又得半年。生产什么,厂子自己做不了主,没办法,只好抽人去搞第三产业。
如果只是少数企业管理落后,那是微观上的问题,如果是普遍现象,那就是宏观上的原因了。微观上管理不好,国外也有,管理落后企业就倒闭了。现在许多理论问题如企业财产关系、厂长的地位等仍没有根本解决,职工在分配上期望值又过高,厂长很难管。
盛日俊(北京第一机床厂副厂长):政府管理机构改来改去,看起来精简了,却成立了许多公司。不少公司掌管着计划物资的分配权,对企业发号施令,甚至敲诈勒索,为企业、为基层服务的思想远没有树立起来。他们对企业的干预多,变相摊派多,企业缺乏自我发展的良好的外部条件。就拿最近这次评职称来说,上面要求由有关部门来进行培训,连写论文也要请人指导,无非是向企业要钱。1983年评职称,我们一分钱没花,这次评职称花了10万元,还不算脱产培训耽误的工时。
陈俊棠:管理落后是常见病、综合症,与历史、社会、宏观上的改革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有些是从旧体制的娘胎里带来的,如人浮于事,就是50年代以来实行低工资、多就业造成的,还有根深蒂固的吃“大锅饭”的思想。9年来我们在企业先后实行了扩大自主权、党政分开、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等一系列改革,但是很多关系仍没有理顺,很多理论问题也没有根本解决,所以,管理落后一方面是旧体制种种弊端的集中反映,同时也是新旧体制并存、相互碰撞的结果。
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
陈俊棠:在同等条件下,企业间管理水平仍有差距,这说明加强企业管理,企业仍是主体。企业管理,就企业本身而言,关键是企业领导层的管理意识。现在不少企业的领导是技术型的、是偏才,管理素质不高。我厂自1979年开始,始终把改革同加强管理结合在一起。最初是划小核算单位,建立综合管理科室。继而引进全面质量管理,实行从旧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过渡。1984年制定了发展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今年又实行承包,在部分车间搞优化组合的试点,实施一个多月来,效果显著。我们体会到,加强企业管理,不是要把力量加在旧体制上,而是要加在改革上,加在强化新体制上。
钱秀珍(北京新新服装公司经理):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素质。我前些时参加人大会议,住在一家大饭店。饭店门口的两个门卫衣着笔挺,可是却满嘴脏话。我十分惊愕地看着他们,他们却无动于衷,根本不知道这是不应该的。现在上上下下都牢骚满腹,只比收入,不谈贡献,不谈责任,这怎么行。我觉得,人总是要有信仰的,要有一股精神力量的。
我们公司许多职工是插队、去兵团的回城知青。刚回来时怨气很大,总觉得社会欠了他们很多。1982年我担任领导时,就面临着两种选择:先抓效益,还是先抓管理?抓效益,见效快,很露脸,容易受到上级的称赞;而抓管理要下苦功夫,没有三五年见不了效。我们选择了后者。我们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加强了职工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热爱企业,热爱岗位,钻研业务。这项工作虽然是潜移默化的,但是稳定了职工队伍,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使90%以上的职工热爱本职工作,遵守职业道德。有了这个基础,再加上实行了计件工资,最近我们又翻新了店面,经济效益增长很快。今年一季度,销售额和利润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7%和20%。这说明,抓管理,抓思想教育,虽不能急功近利,却增强了企业的后劲,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
“综合症”要综合治理
于瑢:加强企业管理,嘴上年年喊,报上年年登,可收效甚微。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两方面努力。一是端正指导思想。长期以来,在经济建设上存在着重外延、轻内涵,重效益、轻管理的倾向。都想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却不愿在内涵上挖潜,在管理上下苦功。在不少上级领导眼里,谁挣钱多谁就是好经理。其实,由于当前的价格关系没理顺,挣钱多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企业的实绩。多经营些彩电、冰箱,销售利润马上上去了。不扭转这种倾向,企业效益高、浪费大同时并存的现象就无法改变。二是要有得力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不光要考核企业的利润、销售额(或产值),更要考核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要制定几条硬指标,并同奖惩挂钩。宣传典型时也要注意,不要只宣传它挣大钱,要看它是怎么挣的,管理水平究竟如何。
陈俊棠:加强企业管理,宏观上要制定一些鼓励政策。机械行业物耗占成本的70%—80%,我们厂1985年废品损失达500万元。如果能把降低物耗节约的钱拿出一部分奖励职工,职工长工资的钱都够了。
王济生:加强管理,要进一步分清宏观和微观的职责。厂长负多大的责任,就必须同时赋予他多大的权力。我认为企业管理要放手让厂长来干,政府部门只要管好三件事:一、选好厂长,不论通过什么方式,要保证厂长具有较高的管理素质;二、要研究行业情况,为企业提供正确的指导和良好的外部条件,不要横加干预,重大决策要听取企业和多方的意见;三、要清正廉洁,诚心诚意地为企业服务。只要这三条做到了,厂长还是有办法管理好企业的。
(本报记者 刘燮阳 莫新元 赵兴林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