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区域突破 逐步推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19
第5版(理论)
专栏:

区域突破 逐步推进
唐明峰
经济特区开创几年的成功经验证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可以采取“区域突破,逐步推进”的战略。
选择部分地区率先配套改革是当前国家财力所能承受的。以建立市场机制为目的的价格改革,已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卡脖子口。价格改革的深入展开,不仅仅在于指令性计划的生产品种和指标放开多少,还在于能否控制住需求总量的增长。在需求过旺和结构失衡的经济形势下,价格改革会使国家面临巨大的财政困难:第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扩大了企业亏损面,国家财政必须通过内部分配的方式给企业大量亏损补贴。第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拉高了工业消费品的价格,工业消费品价格的过快上涨,又会刺激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为使城镇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不致下降,财政还要拿钱给消费者以相应的补贴。第三,全社会物价零售指数连续大幅度地上涨,必然使价格相对稳定的主要农产品的产农收入下降。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国家还要考虑再次调整主要农产品价格,这一切负担都将压在国家财政的肩上。现阶段改革之所以步履艰难,根本原因是国家财政力不从心。既然很难在较短的时期内全国的改革推向深入,那么,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分级财政等改革,集中一定的财力支持地方改革,就可能在局部取得突破,进而带动全国。
选择部分地区作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决定的。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由东向西呈梯级状态,东部地区比较发达,中西部地区闭塞落后。这些地区现在每年要国家财政补助近百亿元,如果再要国家拿出钱来支持这些地区的改革,那显然是国家财政所不能承受的。有些地区,即使有足够的资金,但因本地物资短缺,区域市场容量过小,各项改革仍难展开。资金过剩,放开过早,只会刺激这些地区在消费上与东部发达地区盲目攀比,或者滥用本地资源,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给全国的生产建设和结构调整带来更多的问题。实际上,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所要求的体制模式也应是多样性的。如财政体制的改革,就可以由“大包干”、“有偿补助”和“分税制”等多种形式,逐步过渡到分级财政体制。中西部的很大一部分地区,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落后,交通运输困难,即使也有设备较好的“三线工业”,但总体上说,其经济管理的方式恐怕也要与东部先进地区有所区别,旧体制改革的进程应适当放慢一些。而东部较发达的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更强烈地要求改革旧体制,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也在热烈呼唤着这些地区尽快建立有竞争力的新体制。这些地区的改革率先全面开展,看来是一种必然趋势。
选择部分地区率先建立新体制有利于国内经济的良性循环。通过有差别的地区政策,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使条件优越的地区改革和发展走在前面,从而带动全国的发展和改革,避免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大震荡,并使稍后改革的地区少走弯路,比现在大家都挤在门口出不去好。东部地区率先建立起新体制和外向型的生产体系,其它较落后的地区可以有更大的国内市场。同时,通过与发达地区的横向联合,积极支持发达地区参加国际竞争,可以促进地区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形成国内经济多层次的良性循环,这不仅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会大大加强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
部分地区率先配套改革会不会拉大地区发展的差距?应当承认,部分地区率先配套改革所引发的资源配置的大变化,会使这些地区产生巨大的资源“集积效益”,这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然而,克服地区差别的根本办法,不是让各地齐步走,而是让部分地区先快一些发展,从而带动其它地区共同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