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缩短世界间的距离 记《西行漫记》发表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19
第7版(国际)
专栏:

缩短世界间的距离
记《西行漫记》发表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
本报记者 蒋千红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西行漫记》的发表,至今已是第50个春秋。然而,为增进两国人民间的了解和友谊而奉献了毕生精力的埃德加·斯诺却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怀念。
6月16日至18日,百余名中外友人会聚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参加纪念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的巨著《西行漫记》发表5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对这位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表示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
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有经历过长征并与斯诺相识的红军老战士、有当年同斯诺一起进入红色苏区以及为《西行漫记》的翻译出版做出过贡献的老同志、有斯诺生前的亲密朋友、两国新闻、学术界的代表和来自斯诺故乡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亲人。该城巴斯托中学17岁的美国姑娘姬娜·贝克和上海复兴中学王意洁等三位中国姑娘是作为中美中学生《西行漫记》专题作文比赛优胜者的代表来参加大会的,心情显得格外激动。在美国纪念斯诺基金会主席戴蒙德率领的代表团中,最年轻的成员还不满三周岁,他是斯诺生前好友查理斯·荷根正在呀呀学语的小孙子。这是中美两国几代人的聚会。
学术讨论会共收到论文40篇,20位中外代表做了大会发言。论题集中在探讨斯诺成功的因素、中国革命与斯诺新闻实践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对《西行漫记》史料的增补与更正上。还有一些论文论及斯诺与史沫特莱、路易·艾黎等人的友谊和海伦·斯诺在《西行漫记》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对三S的作品进行了有一定深度的比较研究。不同的肤色、历史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隔不断思想的交流,反而使讨论显得格外活跃。中美两国代表不时地插话、相互补充,有的还边听边从包中拿出保存完好的已经发黄的报纸,为正在发言的人做证。四位中美中学生的演讲更把讨论会的气氛推向高潮。这是一次富于感情的历史回顾。它告诉人们,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在争取民族解放和进步的道路上帮助过自己的每一位友人,追求真理、声援正义也永远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斯诺倘若依然健在,或许不会同意为他而举行这样隆重的纪念活动。戴蒙德说:“斯诺写作《西行漫记》时只有31岁,他是一个普通的人,做了一个新闻记者所应该做的事——讲出真话。如果知道我们开了三天的会来研究他,他会脸红的。”然而,历史的大潮却不会淹没《西行漫记》为斯诺所树起的丰碑。由于遭受麦卡锡主义的迫害,斯诺被迫于50年代末客居瑞士。1972年2月16日,即斯诺病逝的消息从瑞士传来的第二天,第92届美国国会一致决议,将他的讣告登载在这届国会的记录上,题为:“埃德加·斯诺看见红星的升起。”旧的一页终于翻过去了。记者从讨论会上获悉,由于斯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为赴苏战地记者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莫斯科大学将于明年与美国纪念斯诺基金会共同举办埃德加·斯诺讨论会。在1960年再次访华后著成的《大河彼岸》一书中,斯诺曾深情地写道:“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人类之间,不应该再有大海,而只存在河流。”这种缩短世界间距离的理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