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20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残疾人与社会征文

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郭佃堂
人们说:当今是用知识和创造证实人生价值的年代。从沂蒙山区走来的于振海靠一只眼睛找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于振海是山东临朐县九山寨宋王庄一名农家子弟。1980年4月,在一次意外的氧气桶爆炸事故中,他失去了右眼。年仅22岁连做梦也想成为大学生的于振海心碎了。当他暗自悲伤、叹息,甚至准备轻生的时候,不知为他偷偷流了多少眼泪的姐姐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为了明天》两本书送到了他的手上:“振海,你不是很喜欢文学吗?试试吧,不成功也没有什么。我一定等你生活自立后再……再出嫁。”姐姐的鼓舞和希望,使于振海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从此,于振海白天在田野里辛勤耕耘,晚上一头钻进斗室,在自制的煤油灯下刻苦攻读。冬去春来,一年匆匆过去了。近百首渗透着他的血汗的诗作不是退稿,便是“泥牛入海”。地里的庄稼已成熟过几次,而他在诗的田园里却一无收获。斗室里的煤油灯熄灭了。
一天,于振海意外地收到了著名诗人公刘(现为安徽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常务理事)的来信,信中说:“你失去了一只眼睛,是不幸的。本来,谁也不曾走过平坦的路,不过摸索而碰壁,跌倒了又爬起,迂回而前进。这就要把个人的痛苦与欢乐,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之中。这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只要你勤于努力,就会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以后,于振海了解到公刘的经历:他在二十几岁时就戴上了右派帽子,50岁才得到政治自由。但他没有悲伤。他酷爱生活,以诗言志,博得了人们的爱戴。两代人的心灵沟通了。于振海提笔写下了这样的话:“如果我能用我的笔表达我的土地,那是时代带来的幸运。如果我能唤起人们的向往,那是时代的追求。”
熄灭了的油灯又亮起来了。几年的心血,终于浇灌出鲜艳的花朵。1982年2月,《潍水》杂志上发表了于振海的处女作——《我是农民的儿子》。几年过去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诗刊》、《星星》、《文学青年》等30多家中央、省级报刊上发表了他近200首诗。著名诗人公刘、冯中一、傅金成等纷纷撰文,对于振海的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他的诗是:含着泪水吹出的田园牧歌。现在于振海已是中国作协山东分会会员和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山东青年诗人协会常务理事了。他的名字还上了《中国当代青年诗人》大辞典。
于振海到了而立之年,但他仍独自一人,徘徊在诗的田园里。每想到这些,他的鼻子难免有些发酸。可是,千百封来自全国各地的书信,散发着机油或泥土芳香的书信,使他一次又一次得到了满足。这些书信,有的向他求教写诗的“诀窍”,更多的则是向他诉说生活中的不幸与痛苦。于振海流泪了。让它纵情地流吧,将一切哀怨冲刷得干干净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