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少喝点吧,拉祜兄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20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少喝点吧,拉祜兄弟!
本报记者 毛磊
记者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上允镇集市上逛街,发现:卖酒的多,买酒的也多。
100多个售酒摊点一字排开,可装三五十公斤的大白塑料桶旁边摆着简单的量器,还备有满是污垢的品酒小杯,所售白酒多是农民自己用土法酿制的。
拉祜族男子好喝酒。他们饭可以不吃,酒不可不喝。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一位拉祜族小伙子告诉我,大包干以后,家中粮食够吃了,去年他家收获一万多斤粮食,除了口粮和卖掉一部分,必须要用一部分来烤酒。
镇上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讲,上允镇若逢民族节日一天可销酒6000多公斤,平时也不少于2000公斤。群众喜欢买散装白酒,因为它便宜,钱多的则愿意买本地酒厂产的杨林肥酒,也属于烈性酒,而葡萄酒、啤酒则尚未被当地人接受。
嗜酒,成为拉祜族地区一种风俗习惯。我们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采访中发现,这里不仅在民族传统节日、红白喜事中大量饮酒,而且普遍以酒祭祀祖先、鬼神,用以祈求神灵赐福驱灾。此外,村寨中出现民事纠纷,或有人触犯村规民约,请长者调解时也缺少不了酒,往往对有过错者施加的惩罚是买上十几或几十公斤白酒,请大家共饮。
亲朋好友来访,生产、盖房中帮工换工都是以酒招待或酬谢;人们还相信酒能治疗肚痛、腹泻,凡家中有人头痛脑热不舒服的,首先让其饮酒;生产劳动时,人们喜爱把酒带到田间地角,中途歇息时喝上几口。
县里的干部向记者介绍,在60年代初和“文革”期间,这一地区一方面严重缺粮,另一方面人们又猛烈喝酒。有些人用国家刚刚发放的救济粮到街上换酒喝,甚至有的人因供销社买不到酒而去医院买酒精对水喝。这时期拉祜族的经济状况处于越穷越喝酒,越喝酒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拉祜族群众刚刚开始走上致富之路,但与此同时,酒的消耗量也有了迅猛的增长。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一位同志透露,全县以往年销酒量100多吨,去年猛增到900吨,仅散装白酒就达470吨。
现在经济收入愈高,耗酒量愈大,已成为普遍现象。有个粮食加工个体户,去年仅碾米一项收入240元,占其总收入的40%,但其一家5口人当年就耗酒100多公斤,增加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饮酒。到了年底,除了几筐空酒瓶外,仍然是家徒四壁,空空如也。
由于经济贫困,文化落后而又嗜酒成习,致使许多拉祜族人至今仍把能吃上辣椒、盐巴拌饭,加上有酒喝,当成理想的生活来追求,有的人甚至把别人在自己家中酒醉呕吐也当成吉兆,因为传统观念认为这弥漫的酒气预兆着今后酒将常有不断。
显然,大量饮酒一方面限制了拉祜族人民改善生活,发展生产,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当地人饮酒喜欢喝四五十度的烈性酒,喜欢喝寡酒,还喜欢喝猛酒,这种习惯对人体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嗜酒已成为拉祜族发展进步的严重障碍。
现在,拉祜族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痛切地认识到:拉祜族破除嗜酒恶习不仅仅要靠宣传现代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还在于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目前,拉祜族文盲率达83.7%,居全国之首。只有普及教育,才能经济腾飞,才能使人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乃至生活方式赶上先进地区和先进民族。
(附图片)
图为赶集的拉祜族妇女喝酒解乏。曾理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