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文学的分化与合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20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文学的分化与合流
张奥列
曾几何时,作家变得不大安分了,读者也感到不甚满足。于是,有了看不懂的文学,有了充斥地摊的文学,有了这个“热”那个“热”。于是,有了雅俗能否共赏的争论。
我们自问:过去对文学的某些选择,是否简单化了呢?
艺术有不同的层面和意趣,作家有不同的气质与个性,读者也有不同的层次和口味。但长期以来,我们似乎把读者只看作一个囫囵整体,以为雅俗共赏就能满足一切读者的需求。
说雅俗不能共赏,有点言过其实。雅俗并非不能共赏,但又不是轻易就能共赏。它必须在两者的边缘找到通融的切合点。并非所有雅俗文学都能通融,多年的实践证明,盲目相交的结果是,许多作品雅不雅,俗不俗,既无审美欣赏性,又无消遣娱乐性。读者不满足却别无选择。
雅文学与俗文学本身是不同的层次和形态。雅文学大体上属于文人文化本位,俗文学本质上是市民文化本位,两者反差颇大。它们都有各自不可忽视的读者层。雅俗共赏则主要是面对第三种读者,它可以包括部分文人、市民及其他人士,但主要是市民阶层。也许它读者面相当广,但也不能包容所有读者。各种文学与各类读者,往往是交叉选择的。可见,雅俗共赏也难以满足一切读者,难以满足读者的多种口味。在文学格局中,它也未必是最佳模式,更非是唯一选择。因此,不能以雅俗共赏取代雅文学和俗文学。
不能否认,某一时期倡导雅俗共赏,也许有其现实意义。然而我们的所谓提倡,往往会变形扭曲为强求。强求一切文学往雅俗共赏这一尺度上靠。强求的背后,实则是一种束缚文学的统一意识,即统一文学,统一读者。这种统一,就难免会扼杀文学的生机,难免对文学降格以求,难免降低某部分读者的审美要求。
现在,纯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我以为不必大惊小怪。因为文学档次的提高,必然使某些不适宜的读者相对减少,这是正常的现象。不能一概而论之为“远离读者”。当然,那些貌似高雅,随意玩弄,疏离读者的作品又当别论,理应警惕。我们不必以“贵族化”为由去反对作家的纯文学选择,只要他认为有知音,且确实有知音,它就有存在的价值。同理,我们也不必以“不入流”去反对俗文学,更不必以“雅俗难以共赏”去反对雅俗合流。文学的这三种状态,都理应有各自不可取代的位置。
不过现实的状况是,我们的文学历来多处于第三种状态之中,使雅文学与俗文学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从当前的读者需求和文学走向来看,文学的结构将会发生变化。雅俗文学将两极分化,双向发展。一部分作家走学者化之路,缩小纯文学的圈子,去攀登艺术高峰;一部分作家则顺应文化市场,争取读者,发展通俗文学。从商品经济意识来看,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必然的;从目前社会的文化环境和读者的审美素质来看,这种存在也是合理的。为此,我们必须正视、允许、而且鼓励文学发展中这种高层次与通俗化的两极分化。一方面要发展精英文化,以提高民族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要发展大众文化,以满足普通读者的审美需求。
分化利于改善。我以为,在提高艺术质量的前提下,纯文学要加强社会性、文化性,努力提高档次;通俗文学要加强趣味性、信息性,积极扩大生存空间;雅俗合流则应该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真正找到最佳交汇点。应该让三种文学在各自的层面上改善形象和寻找知音,让雅俗分化与雅俗合流共存,让作家和读者自由选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