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从物价看国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21
第1版(要闻)
专栏:

从物价看国情
新华社记者 刘远达 贺晓林
4种副食品提价,国家同时给每个职工发放一定的价格补贴,不少家庭主妇算开了帐,算的结果是:补贴少了,觉得家难当了。
但是,由于我们生产力低下,国家这个大家也很难当。
国家的难处,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去年全国零售商品的货源只有6100多亿元,虽比上年增长15.1%,但群众的商品需求量却达到685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9.4%,缺740多亿元的商品。
算算几笔大帐,就知道10亿人口这个大家要当得皆大欢喜,在短时期之内是不可能办到的。
补不起也包不了
我们在采访中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低,钱不多,另一方面钱又似乎很多,找不到地方花;物价上涨,消费支出增加,而储蓄也同时上升。去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突破了3000亿元大关,另外还有1200亿元现金装在人们的口袋里。
许多经济专家认为这种反常现象,是过去对国家职工和居民采取“包”的办法产生的后果,使国家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请看:
1987年,全国公费医疗费近100亿元。
1980年到1986年,国家投资1000多亿元为全民所有制单位盖职工住房,收回的房租仅占投资的2%左右。职工每住1平方米房子,国家就要补贴2元多钱。
城镇居民每吃1公斤粮食,国家要补贴0.34元;吃1公斤花生油,国家补贴1.6元;吃的肉、奶、蛋、菜,穿的棉布,烧的煤,用的肥皂,国家都要花钱补贴。
1978年国家用于购销倒挂的差价补贴是55.6亿元,到1984年增加到320多亿元,这6年中,财政收入增加34%,物价补贴却增加4.8倍,财政增加的收入有69.7%用在了价格补贴上。1987年,全国的价格补贴达到500多亿元。消费热,热得国家承受不了
改革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都大幅度增加。全国职工工资总额1987年比1982年增加984亿元,相当于1958年到1978年20年中增加的工资总额的2.6倍,消费市场上形成对“吃”和耐用消费品的巨大消费浪潮。这种消费浪潮造成了市场同步震荡。
过去20多年,国家对群众的生活多少是欠了帐的。因此,1979年以来,农产品多次调价,城市职工多次提了工资。在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还新建了8亿多平方米住房,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平均由4平方米增加到6平方米多。国家从国外购进了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的生产线,生产新型产品,满足群众需要。总的说来,欠债正在一点点补偿。但是,消费胃口越来越高,使人们不容易看到国家还很穷这个现象。
是什么在支撑大家的消费
许多人为买不到彩电而抱怨,为肉价的上涨而不平,更为票子发毛而恼火。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国家。
在短短几年内,我国彩电生产线增加到113条,电冰箱生产线116条,洗衣机生产线达到108条。这样一来,巨额基本建设投资给国家财力造成的压力且不说,而对钢材、铜材、铝材的需要也在激增。1985年我国进口8.6亿多美元薄板,1986年就增加到10.6亿多美元。国家还花大量外汇进口散件,维持这些生产线的生产。光是为维持电冰箱生产,进口各种散件每年就要1亿美元以上的外汇。
副食品中对肉、奶、蛋、禽的旺盛需求,又要求更多的粮食来转化。全国10亿人,如果每人每年多吃半公斤肉,全国就要消耗粮食三四十亿公斤。
据世界银行预测,如果把我国食品结构中肉类食品提高10%,必须追加农业投资3000亿元,相当于1978年到1985年农业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9倍。
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恶性循环:过度的需求必然会使本来已经膨胀的基本建设更加膨胀。国家财力难以承受,多发钞票难以避免。1978年到1986年,现金货币量每年平均增加18.6%,几乎每年货币都是超计划发行。而现在,基本建设投资的40%又将转化为消费基金。商品的增加不仅赶不上需求,也赶不上钞票的增加,能不涨价吗?
可以说,涨价的缘由,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关系。知难而进,艰苦过关
在眼前,坚持物价改革、补贴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与人们习惯中的既得利益和眼前的利益发生了冲突。
近10年中对部分农产品提了价,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决定的作用。可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产品粮食、棉花、油料价格没放开。城市居民与农民的收入差距不仅没缩小,反而在扩大。1983年农民增加1元钱收入,城市居民就增加1.85元。到了1986年,农民增加1元收入,城市居民就增加收入2.33元。种田不合算,弃田不种已经出现。据湖北省农调队调查,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监利县的朱水镇三铺村,28%的农民弃田改业,撂荒土地占耕地面积的24%。湖南省邵阳市九县一郊区,去年抛荒的耕地达11325亩。不提高粮、棉、油价格,10亿人的吃饭、穿衣就会成为大问题。
工业原材料、能源曾上调过一部分价格,但还是偏低。价格偏低,不利于原材料、能源工业发展,整个工业都会被拖住。仅仅由于电力不足,每年损失工业产值就有1500多亿元。工业也不能搞“无米之炊”。
理顺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能源价格,这会促进生产力发展,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使市场商品丰富。这当然是人人都欢迎的,大家都赞成。然而,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涨价,最后都要反馈到市场上,不满和埋怨会更多,改革价格还要不要搞下去?这是改革遇到的第一个难关。
与物价紧密相连的是工资。人们希望物价上涨与工资挂钩。这种改革方案正在酝酿之中。出路只能是改革全国统一的工资制度,彻底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这会使经济效益不同的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工资差距拉开,悬殊增大。这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发展生产。然而,也会有一部分人的收入相对减少,引起他们不满。这是改革要过的第二个难关。
第三个难关与工资改革紧密相关: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大家已经看到,人人手中端着“铁饭碗”,无法提高劳动效益;要提高效益,就一定要有劳动力后备军。你不干,有人干!你不来,有人来!不干活的,泡病号的,磨洋工的,请他加入劳动力后备军“吃救济”。然而,这一改革,使不少在单位不干活、又爱挑三拣四的人经常面临“待业”的威胁,反对的人也不会在少数。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发展商品经济,要改革,物价、工资和劳动人事制度问题都不能回避,也是回避不了的。迟改不如早改好,拖下去只会积重难改,将来改起来代价更大。因此,当前需要全国上下一致,理解改革的难处和国家的困难,共同努力,闯过新长征的“腊子口”,改革的胜利就在眼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