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加深着的中苏友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02-06
第4版()
专栏:莫斯科航讯

加深着的中苏友谊
新华社驻莫斯科记者 李何 独伊
在苏联,正如在中国一样,人们很容易感觉到:中苏人民之间的认识和友谊一天天加深着。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以一致的利益和一致的理想为基础的牢不可破的中苏友谊,怎能不在共同斗争中加深,怎能不在思想和文化交流中增厚呢?
这里只谈最近我们所知道的几件事。
毛泽东主席的《实践论》,在苏联《布尔什维克》杂志上刊载之后,曾由苏联国立政治书籍出版局一版再版地印成单行本。真理报早在一年以前说过:广大的苏联科学界将以极大的注意来阅读《实践论》。这个预言已经实现了。莫斯科大学有一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授读了《实践论》之后说:毛泽东不仅是天才,而且是英明。另一位苏联哲学家说:像毛泽东这样把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复杂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分析和鲜明形象写出来,是罕有的;《实践论》已使苏联哲学研究者以前所考虑的认识过程是否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阶段的问题,迎刃而解。现在苏联学校中、书刊上,在谈论认识、实践和论理的问题时,常常引证《实践论》中的论断。
记不清多少次了,相识或不相识的苏联人问我们要花多少年才能学会中文。我们总是回答:不要好多年。这不单是为了鼓励,而且也是因为他们对于中国人民的热情足以帮助他们学得快。原来在苏联以前有过一句老话:“像中文一样困难”。但对于被认为最难学的中文,苏联人却非常感到兴趣。有一次,我们偶然问一位七年级的女学生在中学毕业后的志愿。她毫不犹豫地说:要学中文。现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已经有一大批青年在那里辛勤地学习中文和中国知识了。苏联科学院从去年起逐讲地研究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语法修辞讲话”,邀请汉学家作报告。最近,苏联国立外文和民族文辞典出版局出版了一本俄华辞典。这部二万六千字的辞典,对于苏联学习中文和我国学习俄文的人,都是较好的工具。这部辞典上所用的中文语汇是白话的,同时有俄文字母拼音,所以对于苏联学习中文的人较方便。而这部辞典上的俄文语汇的译义,是直接根据俄文的,所以比较确切,使我国学习俄文的人也可以免除中间再经一道日文或英文转译的痛苦。
现在莫斯科的图书馆里可以读到人民日报和新华月报;书亭里可以买到《人民中国》;书店里可以看到《人民公敌蒋介石》、《中国四大家族》、《李家庄的变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原动力》、《无敌三勇士》、《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和《老子》的译本;报纸和杂志上经常地可以看到介绍中国的土地改革、生产建设、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等等消息、论文和游记。
苏联人对中国的关怀一天天增长着。他们要求更多、更广、更深地认识自己的朋友。斯大林格勒“红色十月”钢铁厂压延机工人特罗辛说:我很注意中国的事情,每次报上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的言论,一定要看。乌兹贝克工会副主席巴拉莫斯金说:希望《人民中国》多反映中国工人的生产和生活的情况,因为乌兹贝克工人非常关心他们。作家卡达耶夫说:应该有更多的中国的好文艺作品,成为苏联作家案头必备的书籍。列宁格勒有一位懂得中文的苏联人,他为了翻译中国的一首长诗,特地跑到莫斯科列宁图书馆去手抄一份原文。中国的经济、政治、历史各方面的问题,在苏联都有人在专门研究。不但许多现代文艺作品,就是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据说都有人在翻译着。苏联读者要求提高翻译中文书籍的质量。有些不慎重的翻译工作者受到严格的批评。最近莫斯科举行了一些改进翻译工作的会议。中苏人民的思想和文化借以交流的翻译工作,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白毛女》歌剧和中国青年文艺工作团在苏联的演出,受到了苏联观众的热烈欢迎。文艺工作团在莫斯科表演后,分成两队:歌舞队到列宁格勒、明斯克、基辅、斯大林诺、哈尔科夫表演;杂技队到伊凡诺佛、喀山、萨拉托夫表演。两队最后还要回莫斯科会合和表演。去年为庆祝我国国庆,苏联举行了“中国电影周”,在十四个城市放映的《白毛女》影片曾得到观众一致好评。这次《白毛女》歌剧的演出也是这样。苏联影片《乡村医生》主角玛卡罗娃看了之后说:这个歌剧的感动力很大,虽然我不懂中国话,但看后也深受感动。一位老年的苏联女公民说:这个歌剧的音乐恰合内容,既朴素又能打动人心。导演格拉西莫夫在真理报上评论说:“这个歌剧正如电影那样,经过朴素的、有力的、富于表情的动作,打动了观众的心。它提供了关于新中国艺术发展的深刻的确实的概念。”
苏联观众不但重视《并肩前进》、《董存瑞》等新剧的思想内容,而且也喜欢《三岔口》、《大闹天宫》等旧剧的艺术技巧。在演出这些旧剧时,观众用力鼓掌,连喊“比斯”(再来一次),有时达二十五分钟之久。不久前,我们在莫斯科讽刺剧院看到改编的《西厢记》的演出。《西厢记》以前曾被译成俄文,现在苏联艺术工作者把它搬上了舞台。苏联演员在台上穿着中国古装,用俄语念着台辞,而《西厢记》的内容和角色并没有怎么走样。由此也可见苏联人对于上演中国戏剧的积极了。
我们曾在阿拉木图许多集体农民的家里,看到了和斯大林像挂在一起的毛泽东肖像。我们曾在塔什干听到了乌兹贝克人民演员塔玛拉·哈侬唱《东方红》。我们曾在列宁格勒街头看到了一队行进中的苏军唱着“莫斯科——北京”。我们曾在卓娅中学和许许多多中苏人民代表联欢的地方,听到连续不断欢呼“斯大林——毛泽东”的声音。
是的,一切事实都说明了,中苏人民彼此的认识正在加深着,中苏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正在加强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