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要学会在变动中生活——天津碱厂职工对物价问题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22
第1版(要闻)
专栏:

要学会在变动中生活
——天津碱厂职工对物价问题的思考
本报记者 肖荻
人们对涨价已经从直觉的烦恼,逐步进入深层的思索。这是记者6月7日旁听天津碱厂部分职工座谈物价时得到的感受,他们一边开导着自己,一边观察、剖析着社会各方。比较普遍的一个意见是:
既然物价的变动是必然的,那就得适应它、理解它,学会在变动中生活
毛杨柱(厂党委):物价成了热门话题,职工同志们议论纷纷。实事求是地讲,物价涨得过猛,低收入职工生活下降,这一点,中央也知道。但冷静想一想,物价该不该调呢?拿碱厂来讲,一年需原盐80万吨,现在国家只能供60万吨。原因是价格不能指导生产,盐价过低,他们日子难过。盐场提价,我们是不高兴的,可是,他们要发展不起来,碱厂也无从发展。碱厂发展不起来,又影响一系列企业、产品。我国长期价格体系不合理,要想发展生产力、改善生活,的确是不理顺价格不行。
任福奎(压缩车间):前几年星期天加班都抢不上,现在却不愿来了。年轻的认为加回班不够买盒好烟的。物价影响人的干劲。国家得作通盘考虑。
冯华瀛(开发部):解放初没有物价问题,你愿买我愿卖,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是常情,价值规律谁也逃不脱。50年代初搞统购统销,后来一点点扩大,一点自由市场都没了,生产力受到束缚。现在刚一放开,人们又不习惯了,国家现在理顺价格关系,我看是为了发展生产力,绝非为捞一笔钱。我们只能慢慢适应它、理解它,提建议不断完善它,叫阵痛短一点。
邢贵亭(机修车间):我年轻,挣钱不多,生活紧张。可是彩电也挤出来了。纵向比,生活还是上去了,横向比,没法跟人家比。
毛杨柱:1979年14英寸彩电1100多元一台,还分期付款,在厂里卖不出去。最近几年,18英寸彩电抢不上了,偶而有几台,人们眼瞪大了,抓阄分配。从总体讲,生活还是提高了。现在是产品经济往商品经济变。商品经济的特点是变动,商品规格、花色、价格,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市场需求状况不断在变。没有变动,便没有竞争和发展。过去认为“稳定”就是社会主义的思维定势,非得打破不可,得学会在变动中生活。
讨论到这里,人们的话题转移到这一点:
要学会在变动中生活,就得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上作出相应的自我调整
邢贵亭:我上星期到区委党校学习一周,才比较清楚地弄明白什么叫从产品经济往商品经济转变,为什么这样作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为什么必须过这一关。明白道理,心里就亮堂多了。
吴德仁(设计所):我是家庭主妇,天天上市场,知道蔬菜到这个旺季还没下来。尽管这样,我抱定一条原则,也劝别人:没用的东西,千万别因为怕涨价就买。买了白积压资金,没有用处。1969年有人劝我买毛毯,我没买。到今天,毛毯价涨了很多,但我的存款加利息买毛毯仍不吃亏。总之,在价格调整期间,不要有那种早晨怕晚上涨价的心理,买些没用的东西,不要有人为的紧张。
刘洪志(藏吸车间):归根结底得提高生产力。物价上涨,你在承包里提高效率,生活就可以富裕一点,承受力就大一些。不然,国家给工人提工资,钱从哪里来?
大家谈到,“天碱”上月奖金每人平均28元,本月为40多元。但,人们更多的意见是:
学会在变动中生活是全方位的。方方面面都要有个良性变化,人们才会气顺
陈广孝(设计所):物价问题是个综合性的社会经济问题,不能单纯就物价谈物价。比如,在指导生产上应检查有无偏颇之处。我国十亿多人口,每年还增2000多万人。大家胃口在提高,都想吃细菜,可是蔬菜地、“全天候温室”增加了吗?化肥、农机具增加了多少供应?
邢贵亭:市场管理要加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应当叫好样的、表现响当当的先富起来,不能叫通过非法渠道捞钱的人先富起来。
冯华瀛:在物价面前如果作到人人平等,人们的痛苦就会少一些。现在实际上存在着许多不平等,比如国营企业“天碱”的产品价格在计划内限得很死,社队企业的产品价格却可放开,当然人家富得快。
吴德仁:某些有权的人买东西是批发价,一般人就不可能。比如,同样一台彩电,有人花1600多元,有人得1900多元,有的要花得更多,可是钱并未赚到国家腰包去。不平等,就会引来不服气。
毛杨柱:对正常调价,只要符合改革要求,职工们还可想通,但对乱涨价,特别是本应起平抑物价作用的国营商店乱涨价,是最反感的。东方—齐洛瓦电冰箱在塘沽4个商店竟有4种价格!
张国利(纯碱车间):报纸电台应多向老百姓亮底儿,讲明白调价的必要性,别上来就涨。过去发国库券,讲的一清二楚,现在上来就派购。不论什么事,得讲清道理,老百姓是特别讲道理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