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人才从哪里来?——广西采访札记之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22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人才从哪里来?
——广西采访札记之五
本报记者 陈敏
问:广西开发建设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答:缺人才,缺资金。归根到底,还是缺人才;有了人才,钱也就会来的。
几乎从上到下,都这样回答我。
在北海,我访问一个拥有先进制冷设备的太平洋冷冻加工厂。这个从基建到正式投产,只花了6个月零10天,做到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和当年创造效益的工厂。它的产品96%畅销日本、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比利时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它能在二十多小时内对香港市场做出反映,及时提供产品。这个厂总共只有80人,一年中创汇211.13万美元,人均创汇2.64万美元,人均创利2万元。我问这个厂的筹建人、现任北海进出口贸易公司总经理陈功章:你们的主要经验是什么?回答说:“抓人才。我们在人事制度上全部实行招聘合同制,彻底打破铁饭碗。那个负责在半年之内完成建厂任务的年轻同志是招聘来的湛江人。现在北海市即将完工的最高最新型的30层的皇都大厦,也是他负责筹建的。这是一个多功能的大厦,将成为北海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出口产品的窗口。”
类似北海市太平洋冷冻加工厂的例子,在柳州市、桂林市、南宁市,记者在采访中还遇到了不少。
人才,人才,这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但是,广西的人才却在外流。据统计,几年来广西外流的人才达6000人,引进的人才只有2000人。出去的大部分都是高档的,进来的大部分是中低档的。这怎么能不使关心广西建设的人着急呢?
为什么广西会有这样多的人才外流?熟悉情况的同志告诉我说,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许多人才是历次政治运动中从北京、上海等地被“发配”到广西来的。一落实政策,自然就走了一些。但是他们大部分已在广西生活了一二十年以上,为什么不能落实在广西留住他们呢?领导柳州市政建设卓有成绩的一位市长,原是一位被错划为右派的印尼华侨、清华大学毕业生,他没有到海外去继承母亲的遗产,而宁愿留下来建设柳州。这说明,工作做好了,人才是能够留得住的。
在采访中,我发觉到广西原来还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真有人才可发掘呢!说也凑巧,我到离南宁市近百里外的龙虎山自然保护区去参观,在这个过去人迹稀少的深山老林里,又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大学生,说是“右派”,被送到这里来改造。平时没有人理他,他就整天跟猴群打交道,琢磨猴的语言和习性,天长日久,竟然研究出一套驯猴的本领。前不久被发现,为要落实政策,一查档案,档案里并没有划右派的材料,不知谁的一句话,他就这样在龙虎山被埋藏了几十年。
广西拥有壮、瑶、侗等许多少数民族,壮族人数达1000万。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要重视人才,当然首先要重视培养少数民族的人才,这是毫无疑义的。我高兴地看到许多少数民族干部担负了各级领导的重任,其中不乏有知识、有专长的人才。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少数民族干部最缺的还是现代化的知识和专长。要让才从山沟里头来的干部马上去管理现代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显然是困难。要通过引进外来的专业人才,来帮助本地人才的成长。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与重视引进外来人才的关系,不是把两者对立起来,而是很好结合起来,实在是关系民族地区兴旺发达的一个重大问题。许多成功的经验都证明了这点。柳州市的一位副市长在一次吃饭时与我邻座,他给我分析柳州为什么这几年发展快,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柳州对干部历来搞五湖四海、任人唯能。他说,当地人还从风水上找出根据,说柳州的客峰马鞍山比主峰雀儿山高,说明在柳州主政的人,从柳宗元起,必然是客籍人。后面这点“风水先生”的话,当然不可信,但也足以说明柳州人不排外,而重视五湖四海。可惜这一点,还未被所有的人所认识。
风物长宜放眼量,无论是在国际经济大循环,或是国内经济大循环中,都充满着竞争。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智力开发的竞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有没有发展和竞争的后劲,要看它怎样对待人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