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邓绍深的追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23
第2版(经济)
专栏:企业家画廊

邓绍深的追求
本报记者 刘桂莲
在第六届全运会上,万宝电器工业公司拿出30万元放了一个热气球。那飘荡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上空的热气球,既为全运会助兴,也为万宝做广告。有记者在报道时特别提到,总经理邓绍深在为此事签字时,不眨一眼。邓绍深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气魄由此可见一斑。
如今邓绍深已是拥有10亿固定资产,今年总产值可达20亿元,被称为广州第一大户的集团总经理。那么,他现在想些什么?他想的还是当生产线上第一台电冰箱问世时的初衷:中国要有自己的名牌走向世界。
为了这一目标,他奋斗了7年,这7年可以说是成效卓著。邓绍深自己说,他是幸运的。1981年他调到电冰箱厂时,广东的改革已起步。他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胆地做出了别人还不敢做的决策,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虽然也碰到阻力,但大势所趋,他成功了。紧接着,消化吸收引进技术,进行了全面改造,使生产线的能力比原来提高了一倍、两倍,形成了大的批量,在市场上对电冰箱的需求以计划预测不可想象的速度增长时,万宝又抢先占领了市场。
挑战是永存的,机会却不常有。但是,有挑战,也必有机会。1985年面对“万宝风波”,邓绍深就有过这么一次尝试。万宝冰箱质量出了问题,返修率高达8%。邓绍深主动承担了责任,自降工资二级,他和他厂子里的全体人员不但全力追踪维修已经卖出的不合格的冰箱,还停产两个月整顿,工人连基本工资也拿不上。有人统计,邓经理在各种场合检讨了179次,把这作为万宝的耻辱,整整讲了两年。这场风波使邓绍深认识到:现代化大生产,需要有现代化管理,更需要有高素质的职工和干部队伍。从此,他在厂里建立起“工厂以生产为中心,生产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万宝风波”成了万宝发展的新起点。
邓绍深不仅没有从反应最强烈的北京市场后退,还前进了一步,在北京设立了万宝—北京联营公司,在首都掀起了第二个购买万宝冰箱的高潮。1986年,万宝158A冰箱获得国家银质奖,万宝冰箱质量走向了稳定阶段。
万宝在国内赢得了市场,赢得了信任。邓绍深作为一个企业家又敏锐地感到,当他从中国大地上站立起来的时候,也应是他走向世界的时候。万宝集团公司组建前后,一些外国的大型企业和商社闻风而至,洽谈万宝集团整个系列电器产品的出口订货,今年1—4月,万宝电冰箱出口比去年同期增加10倍。
万宝产品在香港、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地建立起经销点,预计今年创汇将达1亿美元。
邓绍深的初衷正在一步步实现。如今,他全身心投入到刚建立起来的万宝集团的事业中,正忙着把万宝集团各成员企业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统一建立集团在国际市场的销售、维修网络,统一出口商标,统一开展广告宣传,不断提高集团整个系列产品的知名度,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中国名牌家电产品的形象。
最近,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准备赴香港,之后,又要出发到东欧。他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他正在为实现他的目标而奔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