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缅怀挚友卢作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23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缅怀挚友卢作孚
古耕虞
卢作孚是全心全意为国家、为社会、为民众谋利益的爱国者,中国近代杰出的实业家。今年4月是他95周年诞辰纪念,重庆市北碚区党政机关和各界人士还要为卢先生建造塑像,以表达对其毕生业绩的追思。我们弘扬他艰苦创业、富国利民的崇高精神,这对于昭兹来者,启迪后人,不无裨益。作为故交,欣喜之余,谨献俚辞,以志景仰。
白手起家创业艰辛
卢作孚是穷教员出身,后来又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实在令人敬佩。他历经民初革命运动几次挫折的教训,胸怀救国大志及爱国热忱,为振兴中华民族,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立志办好一桩现代化企业,以“便利人群,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他决意白手起家,兴办航业,开发川江。当初他在合川由其老师陈伯遵和亲朋故旧的支持,采取民间集股的办法,凑了几千块钱去上海买船,几千块钱只能付定金,无钱付船价。后来还是找唐聚奎(合川人,当时是上海的企业家)借钱付了船价并做沿途缴用,才把船开回重庆,这就是民生公司第一艘七十吨小汽划子——“民生”轮的由来。卢作孚经营民生公司,确实是煞费苦辛,没有睡过好觉的。在那个社会,当一个企业家不容易啊!
从我同卢作孚结识开始至其逝世前的两三个月,一直过从甚密,是卢作孚及其民生事业的热心支持者。我认为卢作孚为人心胸慈善,办事诚恳,应该支持。早在1926年末,其时民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驻渝办事处设在重庆千斯门汇源旅馆内租佃的一个房间里,因我有一批羊皮在涪州(今涪陵),找他派船专程走一趟为我运货,卢慨然应允,及时运回。在其后的交往中涉事更多,愈觉其人办事认真,很孚信用。我便觉得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是会成功的(指能干成一番事业)。当时那个社会,竞争很强,成不成功还很难预料,因为就我俩相较,无论家境或所经营企业的基础,我都较之优裕,然而就事业而言,我总对他有一种信任感。
民生崛起川江振兴
卢作孚为了四川的利益、祖国的利益和民族航业的生存,下定决心,以民生轮船公司为中坚,联合长江上游的几十个“中国轮船公司”,“化零为整”,集中协作,成为一个足以与外国轮船公司相匹敌的、强大的整体。但是在当时以民生公司这样一个无论经济实力、船只总吨位在长江上游航线上不占任何地位的小公司,去争取那些比它强大得多的轮船公司与之联合,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卢作孚为实现其理想,挽救民族航业的生存,满怀信心,艰辛筹措,积极进行组织准备,不屈不挠地迎着困难奋进。他以“买并”的方式,即凡是愿意出售的轮船,无论好坏,一律收买,不论债务多少,一律尽力照顾,帮助偿清;支付一部分现金,其余转为民生公司的股本;全部船员转入民生公司工作,不使一个人失业;凡接收的轮船即废除原船上的一切腐朽的管理办法和陈规恶习,代之以民生公司自己创立的一套新的管理制度和良好服务作风。功业逐日以新,名声随风而流。从而迅速地迈开了长江上游民族航业联合的步伐。
第一次合并就是“九江轮船公司”并入民生,其两条船九江、合江原是走长江的,并入后,成为民生走嘉陵江流域最大的船只。卢作孚很有度量,哪个嫁过来(指连船带人并入)都欢迎。
第二次大合并,就是童少生经营的“捷江轮船公司”,也是同样的形式嫁过来的。总算下来还欠民生几万块钱。这事还是我出面找卢作孚“拣的片”(即撮合了结)。童少生后来还当了民生公司的副总经理。到1931年,卢作孚几乎接收了长江上游的所有商船。其后通过惨淡经营和多方奔走劝说,先后将川军将领刘湘、潘文华、范绍增、李家钰、杨森、刘文辉等经营的轮船并入民生公司,使公司轮船增至19艘,共7000吨,职工近千人,不仅成了上至宜宾,下至宜昌这条航线上一支强有力的航运力量,而且不断开拓,发展远洋航运,成为川江与帝国主义航运势力进行斗争的劲旅,大杀了外轮的威风。直至后来与外商的竞争中,终于取得胜利,为维护川江航权做出了重大贡献。我所以最崇敬他的就是作为经营家的本事。
全力抗战勋业遐名
在中国抗击日寇的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卢作孚是坚定地站在中华民族革命人民一边的,并以其拥有的航运力量,全力支持抗战,做出了重大而不朽的贡献。日本帝国主义者悍然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卢作孚同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一样,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奋勇行动起来,毅然放弃去欧洲考察之行,留在国内,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首先致电民生公司系统全体职工,满怀激情地指出:“民生公司应该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接着集中民生公司的所有轮船日夜兼程,在两个星期内把四川的四个师、两个独立旅的兵源,全部由重庆、万县抢运到宜昌,转战抗日前线。继后日寇大举进攻上海,长驱南进,形势变得更加严重。随之而来的南京、武汉的撤退,卢作孚身陷危城,全力投入抢运抗战物资的战斗。特别是宜昌失守前夕的大撤退中,要是没有卢作孚及其经营的民生公司,虽不说内迁企业完全搬不成,因为当时童少生也在具体办这方面的事,但至少可以说,没有卢作孚的努力不会办得这样好。当然,国民政府也是支持他的,对民生公司寄予希望。对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需要来说,如果没有民生公司的强大运力,前方工业撤不到大后方,抗日的实力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当时情势非常危急,宜昌数万难民涌塞街头,沿江军工物资堆积如山,迁川工厂的生产设备数量极为庞大,亟待抢运入川;而大批川籍战士更需运往前线,任务至为繁重紧迫。卢作孚亲临现场坐镇指挥。和童少生一起带领职工,冒着日机轰炸,果断而勇猛地纳“混乱”入“秩序”,对所有物资按轻重缓急,分类制订抢运计划。采取三段航行、开办川江夜航等措施,在40多天内,终将10万川中健儿送上前线、数十万吨军工器材和迁川工厂设备安全运到后方。使工业基础十分贫瘠的四川,骤然兴起了一系列国防、军需、民用等轻重工业,为抗战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哲人千古风范永存
卢作孚为人胸怀坦荡,很有气质。对所从事的事业总担心办不好,怕在社会上站不住脚,抬不起头,由于这种思想的驱使,他事业心极强。抗战胜利后,民生公司一度经济不景气,在加拿大贷款买船每年要还本付息,卢心情十分焦急,当时给我的告急电很多,那时我经常赶他的船去香港销货,一碰上就谈这方面的事情。1950年卢作孚先于我回到北京。后来我俩一同出席了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会议。在此期间,党和政府举行了一次盛大宴会,参加者有三四百人,主席台就座的除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各界代表人士约二十来人,卢作孚是工商界的唯一代表,座位安排在毛主席正对面,这说明党和政府及中央统战部门是很器重他的。1951年我曾同他一道去见过周恩来总理,卢向总理汇报说:在加拿大“汪的”(意:冒着胆子赊欠)几只船,每年要还本付息,企业很困难。总理开门见山地说:我们现在是北京政府罗!寓意很深,整个交谈很简短,但特别亲切和谐。
卢作孚是个爱国的、杰出的实业家。这就是我对他总的评价。我曾给现在的民生公司同志提出过建议,要认真总结他那企业家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卓识的创业精神,作为现在的借鉴,这是我们今天纪念他的真正目的。纵观卢作孚一生创业史,在今天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当前深化改革,建设四化,非常需要和造就像卢作孚那样的一批克勤克俭、长于和善于经营管理的企业家。尤其要学习他为社会、为民众谋利益而忘我地干、拚命地干的崇高精神。他把“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作为民生公司的宗旨,或曰“民生精神”,提出“个人为实业服务,实业为社会服务,个人的工作是超报酬的,事业的任务是超经济的”、“公司的问题职工解决,职工的问题公司解决”,要求“每个人都要依赖公众、依赖事业,一直到老,搞好事业、推动社会、改革社会、富强国家”。老民生的同事们把作孚先生这些观点、言论誉为“事业中心论”。所以能够紧紧地团结民生公司上下,共同为“民生”这一事业努力奋斗、在所不惜。
凡此种种,不都是卢作孚这个超群实业家的卓越才华、同民众融为一体、为着既定宏规舆论共计的结果吗!卢作孚先生留下的、至今盛传不衰的崇高风范,不都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吗?多么值得我们景仰和借鉴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