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日本经济结构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24
第7版(国际)
专栏:专论

日本经济结构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马成三
日元大幅度升值以来,日本经济开始出现“内需主导型”的增长,制成品进口和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这种变化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对亚洲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请看——
1985年秋季日元大幅度升值以来,日本经济开始出现“内需主导型”的增长,制成品进口和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上述变化正在对世界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长期以来,日本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出口。两次“石油冲击”,使国内需求萎缩,企业更从扩大出口中找出路。其结果,日本虽然较为顺利地摆脱“石油冲击”影响,但对外贸易顺差却急剧扩大,与一些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和西欧国家纷纷要求日本扩大内需,以缓解同它们之间的矛盾。另方面,日元急剧升值给日本的产业、特别是出口产业带来巨大冲击,许多企业被迫减产,收益明显下降,失业人数迅速增加。
日本政府于1986年4月制订了以促进经济向“内需主导型”转变为重要内容的“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纲要”,并成立以内阁总理大臣为首的“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本部”。在1987年5月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召开前夕,日本政府宣布采取“紧急经济对策”,拿出6万亿日元以扩大内需、纠正对外不平衡。同年年底又决定采取一些补充措施,增加巨额经费。这样,日本就放弃奉行多年的紧缩财政政策,转而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日本企业也纷纷调整经营战略,千方百计开拓国内市场。
由于日本“官民”的共同努力,1987年日本经济主要依靠扩大内需实现了多年来罕见的较高增长(实际增长率为4.2%)。“内需”的主要项目——私人消费、私人设备投资、私人住宅投资以及政府公共投资都有较明显的增长,增幅分别为3.9%、8.3%、20.6%和8.4%。去年第四季度,内需的增长折成年率高达10.1%,创10年来最高纪录。按年率计算,该季度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高达7%。目前日本的内需仍在扩大、特别是私人设备投资相当活跃。一般估计,1988年日本经济仍能以扩大内需为支柱,实现4%左右的增长。
但是,日元大幅度升值以来,日本的进口结构明显发生变化,制成品所占比重迅速提高。1986年日本的进口总额比上年减少2.4%,但是制成品进口却增加了31.4%。去年日本进口总额比上年增加18.2%,其中制成品进口的增幅则达25%。结果,制成品在日本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从1985年的31.0%升至1986年的41.8%,去年则达44.1%。近两年日本几乎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制成品进口都有增加。其中亚洲“四小龙”对日制成品出口增长之快尤为引人注目。
值得注意的是,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新的扩大高潮。6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在1972—1973年度以及1981—1984年曾出现两次高潮。1985年日元大幅度升值后,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第三次高潮,1986年度(1986年4月至1987年3月)的投资额高达233亿美元,比上年猛增82.8%。1987年度上半期(1987年4月至9月)已达158亿美元,估计全年度可突破300亿美元。
在近两年日本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中,亚洲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四小龙”居重要地位。据日本通产省调查,在日元升值前的1980年到1985年,在日本企业设立的海外生产据点的地区构成中,亚洲“四小龙”占18.1%,到1986年提高到28.0%。随着日元不断升值,日本制造业在亚洲的投资,又由以“四小龙”为中心而转向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
近来日本制造业对亚洲地区的直接投资,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当地产的零部件和原材料比重大幅度提高;第二,在亚洲生产据点生产出来的产品由过去主要输往欧美市场而开始转为增加返销日本;第三,在投资企业中,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其中许多是随大企业一起走出国门的零部件生产厂家;第四,日本的主要跨国企业开始从全球战略角度来考虑亚洲的地位,即有意识地将亚洲作为其向世界各地的子公司供应零部件的生产基地。
日本经济结构的上述变化对于世界经济、特别是对于亚洲经济发展正在产生重大影响。首先,日本作为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市场特别是制成品出口市场,其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长期以来,日本在亚洲主要是作为工业产品的供应者而发挥作用,日本进口量的扩大使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四小龙”已认识到日本的市场地位,日益重视扩大对日出口。其次,日本进口结构的变化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正在促进亚洲国家和地区间的“水平分工”。日本在非耐用消费品领域与“四小龙”形成的分工关系是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分工”的开始。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也开始在非耐用消费品领域与日本以及“四小龙”形成新的“水平分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