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四十载无望今有望——全国最大棚户区“落马湖”翻身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25
第2版(经济)
专栏:

四十载无望今有望
——全国最大棚户区“落马湖”翻身记
本报记者 武培真 新华社记者 张持坚
哈尔滨市中心32公顷的棚户区“落马湖”开始翻身了。
“新楼好建,旧城难改”。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老大难。要调整密如蛛网的地下管线,要使拥挤不堪的破旧民宅彻底改观,并且还要以能安插30%以上新住户的经济效益吸引投资,谈何容易!正因为如此,这片由伪满时期遗留下来的,到处歪七扭八的危房、草房,从1946年哈尔滨光复到1986年,八届人民政府都想改建,终因耗资巨大,望而却步。然而,1986年以后,有人未花国家一分钱,仅用15个月,便使1526户居民就地迁入新楼。再有两年,118幢新建楼房将使“谁见谁愁”的“落马湖”最终化为历史。
此处居民,大多来自山东梁山泊的落马湖畔,现居住区又形同湖泊,所以俗称“落马湖”。
“落马湖”每次雨天,总有四五百家屋内进水。每逢5级以上大风,家家户户造饭停火,以免火烧连营。狭窄的胡同,甚至两人并行都困难。
是谁转变这里历史的?1986年1月24日,20多名中青年干部来到这里,住进两间破旧地下室。这便是帮助“落马湖”居民摆脱困境的改建指挥部。
人民政府放宽政策各单位筹集资金
大兴土木,关键是钱。靠政府?哈尔滨共有32片棚户区,没有十几亿元,改不过来。靠房屋开发公司?大多怕吃亏,不愿伸手;有的与他们签了合同,又改弦更张。
“自己干!”他们这么主张。
怎么干?政策放宽一点,变通一下。
“落马湖”居民都是小厂、小店、小机关的普通群众。这些小单位,无力交纳每平方米100—200元的建设配套费。而且,社会主义优越性,就要优在不在困难户头上贪钱赚。于是,在他们动议下,政府决定对“落马湖”工程减免建设配套费。这里的投资每平方米比其它小区便宜100元,两三个月,便从各单位集资700万元,又从将获得超面积居住条件的动迁户那里征收到300万元集资费(规定分房子时,每人超过一平方米,住户交纳300元,以后用房费返还)。
这一步走得对,第一期工程17万平方米立即开工。第二期工程30万平方米,又有19家企事业争相投资。
打破常规,15个月住上新房
在黑龙江城建口,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一年跑张纸儿,两年立个腿,三年垒层砖,四年不收尾。说的是从审批立项到竣工的漫长过程。而“落马湖”,从立项到住上新房,总共才15个月,真是奇迹!
这奇迹,是靠改革——打破常规赢得的。“落马湖”(又名新发小区)指挥部,在政府支持下,把管水、电、气等几十个部门请到一起,开个会,一次把手续办成。整个手续,从串联各口到办成,只花40天时间。
动迁居民呢?某市一个月迁走90户居民,当作典型登报。“落马湖”1526户,只用20天就解决问题。这奇迹,不靠天,不靠地,而靠开明政策。他们规定:搬迁迅速者可得奖励,并按搬迁时间顺序,挑选新楼层次。这办法,促使旧房居民争先搬走。
如何调动建筑单位积极性?“落马湖”指挥部用招标方式选择建筑队,签订合同进行法律公证,把拨款改为从建设银行贷款,聘请建行参与小区建设的监督管理。建筑单位开工,银行贷给项目全部投资的1/3,以后根据需要续贷。领取贷款后如不能按期完成施工任务,要受罚款处分;提前实现产值,给予奖励。供水、供电及安全保卫工作,一概由指挥部负责。法制的作用,经济的杠杆,必要的服务,使建筑部门心甘情愿地按合同办事,不拖期、不偷工,到头来,他们雇用的建设小区的每个建筑队都提前完工。
工程验收,听取新住户意见
“落马湖”小区的动迁、设计、施工、监工、验工等等,所有工作围绕一个中心——以居民的需求为转机。
从规划来讲,他们在118幢新楼中间,要修32米至40米的马路7条,百米大桥一座,公园、体育馆、电影院、医院、图书馆、中小学、商业网点等一应俱全。为的是方便老百姓。
工程验收,他们听取新住户意见,请来20多名居民代表对新楼横挑鼻子竖挑眼。凡发现偏差,一概纠正。施工单位因此不敢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第一批竣工的楼房,24万个接头,无一处跑、冒、滴、漏、堵,所有窗户,都采取了防寒保障措施。居民住进新楼后,指挥部的同志还要对使用状况抽查。影响正常居住的不利因素,一律负责及时排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