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多瑙河畔的葡萄之乡——访罗马尼亚奥斯特洛夫国营农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25
第6版(国际)
专栏:

多瑙河畔的葡萄之乡
——访罗马尼亚奥斯特洛夫国营农场
本报记者 卢存淑
我们从罗马尼亚海滨城市康斯坦察驱车返回首都布加勒斯特,途经克勒拉希县,顺道访问了位于多瑙河畔的奥斯特洛夫国营农场。汽车进入树丛小路,停在一座两层小楼前。这是农场的办公楼,副场长一见到我们,便热情地作了自我介绍。从1957年起,他就在这个农场工作,从社员、队长、工程师、分场主任直到副场长。接着,他介绍了农场的发展情况。
奥斯特洛夫农场是1949年建立的,原是一个农业社,是罗马尼亚第一批合作化的单位,当时只有150公顷土地。由于合作化的优越性吸引了附近农户参加,加上冬闲时开垦周围的荒地,因而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达8000公顷。农场原以大田为主,1959年开始实验种植葡萄,现有2000多公顷葡萄园,产量也不断提高,初期亩产7—8吨葡萄,现在亩产已提高到20吨左右。每年所生产的葡萄45%—50%运销欧洲各国,其余的运往全国各地销售或留下酿酒。除葡萄外还有苹果、梨、李等果树,畜牧业有1万头羊,此外还有许多奶牛。
农场有700名正式职工,其中70名为农学院和经济学院毕业生,还有800临时工终年在农场干活,农忙时需再请5000名临时工抢收葡萄和其它水果。农场的机械化、水利化程度较高,农田管理省工,主要是果园需要技术工人。改良品种是园艺种植中的重要问题,他们经常培育新品种,淘汰退化的品种,引进外国良种,例如,从法国、意大利引进良种葡萄,经过培植使它们适合当地的水、土壤和气候,从而带来了优质和高产。
不断改善经营管理,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也使工人收入逐年增长,1970—1973年开始试行总承包制,改变过去仅按劳动日计酬的办法,从分场直到生产队层层实行包括产量、利润等在内的总承包制。工人的收入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进一步调动了各单位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这段时间内该场工人的收入与其他农场相比约高60%左右。1975年全场纯利润达6000万列伊。以后几年内,最高的一年纯利润曾达到9000万列伊。实行总承包制以来,这个农场从未亏损,累计向国家上交利润达10亿列伊。
罗马尼亚种植葡萄有悠久历史,两千多年前达契亚人就开始种植葡萄,目前全国葡萄园的面积达32万多公顷,因而罗马尼亚被誉为“葡萄之国”。他们重视种植葡萄及酿制葡萄酒的科研工作,酿酒技术高超,酒质好,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他们还根据不同品种采取不同的生产工艺,使各种葡萄酒具有不同风味。
访问“葡萄之国”,看到大葡萄园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又了解到他们酿制葡萄酒的先进经验,使我们如沉浸在美酒的香醇气氛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