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伊河的复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27
第2版(经济)
专栏:

伊河的复苏
本报记者 纪希晨
静静的伊河,孕育着新的生活。
车过洛阳龙门山顶,只见伊河两岸,绿波荡荡,桐花飘香,一望无际的麦海,躺在阳光下灿然闪光。柏油路旁的村庄里,从悬挂的牌子上,可以看到许多名目繁多的工厂。它像初升的朝霞,给伊川原野带来希望。
走进南府店,眼前川流不息的人群、车辆,拥挤在新修的街道上。这个昔日贫穷冷落、满街茅屋的村庄,如今完全变了样。村里办起了23个企业,有汽车30多辆,去年总产值达1600万元,人均纯收入700元,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村里除对老年人普遍实行福利补贴外,还连续投资60多万元修建校舍和教学楼,使少年儿童受到更好的教育。支书陶成舟说:“俺村过去死啃地皮,喂不饱肚皮。自办起工业,才走上富裕,日子越过越美气!”
政策给大地注入新的血液。?湾村的老支书李黑铁,原是西安一个工厂的工人。1962年,这个高个大汉怀着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回故乡支援农业生产。活没少干,苦没少吃,结果是大锅饭越吃越穷,险乎要了命。党的三中全会以后,他带领群众,连续办起金钢砂厂、翻砂厂、研磨厂等15个村办工厂,去年产值达700万元,占劳动力一半以上的青壮年进了厂。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00多辆手扶拖拉机奔忙在田野上。
生活呼唤新的人才。据伊川城关镇党委书记姜成才介绍,去年全镇工业产值已突破一个亿,今年还要上台阶。春天,他们曾到山东沿海参观取经。归来以后,按照市场需要,又办起18个小厂。过去农村干部只会“踢土圪垃”,现在办企业,既要搞管理,跑信息、上项目,又要洽谈业务,形势逼迫人。如何培养人才,提高企业干部素质,成了基层干部的热门话题。
鸣皋乡的中溪村,不愧是人才辈出的“伊滨明珠”。这个著名的工业村,尽管原材料奇缺,但他们仍能广开渠道,使地膜、电缆料等产品,销售遍及全国。村里以个体户为主的71家企业,去年工业产值超过1500多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0%。这里,新屋栉比,工厂连片,屋檐下到处都可看到幸福的笑容。支书姜长寿说,他们过去是“披头散发”上马,现在正向科学技术进军。为培养人才,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他们同北京、上海的高等学府攀亲,并邀请专家教授授课,全村迅速成长起来200多位“土专家”,不仅被邻村请去传授技术,还闯进洛阳市承包工程。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魏武帝曹操赋诗歌咏的杜康酒,如今重放光辉。醇香的美酒,多姿的包装,得到中外用户的赞扬。这家靠发掘历史遗产起家的工厂,结合现代技术,开拓出广阔的市场,成为繁荣全县经济的龙头。厂长钟光献实施企业管理“三把斧”,整顿厂风厂纪,改进工艺,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经济效益连年猛增,去年上交利税1250万元,成为全省产值利率最高的企业之一。诗人专家学者纷纷题诗作画,给杜康酒以高度评价。人民音乐家时乐濛写道:“看到杜康,想起家乡,杜康,杜康,前途无量!”
前途无量——这不正是伊川大地的命运写照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