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到顶”以后——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清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6-30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到顶”以后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清寿
本报记者 尹品端
他是第一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也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论职务,他是河南省安阳市商委主任、安阳市工业品贸易中心总经理。对从通讯员、业务员、科员、副科长……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攀登上来,年近花甲的他来说,这个职务算是“到顶了”。
论级别、工资,十二级行政干部加上职务津贴等,月收入几乎相当于安阳市委书记和市长工资的总和,也应该说“到顶了”。
论职称,他在前几年就被评为经济师,一个没有上过一天学、靠自学成才,评上这样的职称,应该说也是“到顶了”。
凭这些,他完全可以戴着红色的荣誉和令人羡慕的“乌纱帽”,养成守业、养尊处优,待60岁一到,便“安全降落”,安享晚年,无可非议。
可他偏不“安分”,偏不愿按常规走路,他选择了一条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过竹竿——节节不通”的路,说得更严重一些,是一条“踩钢丝”的路,一条随时都可能摔伤、摔残的路。这条路,就是改革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他,在全国第一次打破地区之间的界限,打破一二三级批发站和零售商店各环节及国营与集体的界限,广泛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的纵横交错的联营,广开商品流通渠道,扩大销路,开八面财源,拜四方之客;
是他,不怕得罪厂家,彻底打乱地方工业生产统购包销的“固定模式”,大刀阔斧地对当地124个工厂的几百个花色品种的产品,从质量、价格到购销方式一一进行审定和整顿。对不合市场需要的商品,一律停止收购!
是他,用一个月时间,办起了河南第一家自选商场,为筹办这个新型的零售企业,他的体重减少了
10公斤;
……
张清寿改革的“杰作”,无论是自认还是公认,都要数安阳市工业品贸易中心了。有人说,这是张清寿改革的一块“碑”!他自己则说是留给后人的一棵“树”。
1983年,重庆市贸易中心的建立,向商业陈旧模式提出了挑战!张清寿凭着多年来的商业实践,敏感地意识到这是极有生命力的新事物。它具有“强聚集、远辐射、深吸引”的特征,能够改变过去批发企业少渠道、多环节的弊病,能够成为商流、物流、信息流的三流中心,是买卖双方理想的交易场所。张清寿想了就做,他当即给市委、市政府起草报告,要求成立安阳市工业品贸易中心。市委、市政府三天之内批准了他的报告,并任命他为一商局局长、党组书记、工贸中心筹备组组长。
1984年6月16日,全国第二家、河南第一家工业品贸易中心,在安阳诞生了!开业那天,各路商品如山,各地客商如流,古城安阳又恢复了她美好的青春。
两个月的实践,张清寿感到工贸中心初期的这种松散的联合,好像是球场与球员的关系,工贸中心好比是球场,卖方好比是球员,“比赛”一结束,便各奔东西。能否把球场变成剧场,把球员变成“演员”?张清寿又向市委、市政府打报告,要求把安阳百货站、纺织品站、五交化站三个商业批发企业全部纳入贸易中心,办成一个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并与一商局实行政企分开,充分发挥工贸中心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
这个方案要把建国以来的二级、三级站都“吃”到工贸中心来,动了“祖产”。有人不理解,认为张清寿“得寸进尺”,“要彻底吃掉安阳的批发企业”,“搞一统天下”,“胃口太大”“野心太大”!好心人劝他:还是快点收兵,准备平安降落吧!
张清寿对不理解他的责难甚至咒骂,一笑置之:“大月31天,小月28天,骂够了,就不骂了。”
对好心人的规劝,他耐心解释:改革的路我走定了,不管前面有多少艰险。
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门会议,力排众议,坚决支持张清寿的第二次改革方案。
张清寿从远景着想,决心盖一栋四层两万平方米的交易大楼、一栋为之服务的22层高级宾馆。投资2500万元到3000万元,全部靠借贷。
有人预言,有人指责,有人嘲笑,有人等着看热闹……
张清寿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两栋楼就算是给后人留下的树吧。”
1986年,第一幢楼——安阳工贸中心交易楼建成了,这幢2.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建筑,成了豫北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第二幢楼如今正在紧张施工中……
安阳市工贸中心成立四年了。四年来,它积极发展横向联合,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4万多家客商洽谈生意,比中心成立前的2400多家增加了1.1万多家;它与1000多家联营,联营金额达2.5亿元;与全国700多个单位建立了固定信息关系,创办了300多期信息刊物,已向全国开通了电传和直拨电话。
四年来,它实现购销总额27.2亿元,比工贸中心成立前增长42%;实现利润2078万元,上交税金667万元,分别比中心成立前增长141%和23.2倍。
赵紫阳同志早在1986年5月20日就给商业部部长打电话说:全国工业品贸易中心普遍不景气,搞不下去,《经济参考》报道安阳搞得好,请你们派人下去调查,总结经验。
面对四年的成绩,张清寿尝到了经过自己的手给党作点贡献的乐趣,但他没有陶醉,没有止步,他没有“到顶”的意识,而是仍在思谋着、筹划着、拚搏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