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巢湖不能再“沉睡”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01
第2版(经济)
专栏:

巢湖不能再“沉睡”了
新华社记者 傅军 张国卿
记者乘船在美丽的巢湖上行驶,只见一望无际的湖面,碧波荡漾,帆舟点点。同行的水产科研人员对记者说:这里发展渔业生产大有可为啊!
位于安徽中部的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有110多万亩水面,主产银鱼、白虾、螃蟹、湖鲚和青、草、鲢、鳙、鲤、鲫、红鲌等鱼类。但由于历史上受到种种破坏,渔业生产长期发展缓慢。近几年,巢湖渔业年总产量才550万公斤左右,平均亩产只有4.5公斤多,比太湖、滇池等淡水湖低。鱼的种类也由过去的90多种减少到70多种。人们称巢湖还处于“半荒芜”状态,说:“巢湖美,巢湖美,巢湖至今还在沉睡!”沿湖的干部、群众,希望国家采取措施,制定政策,加快发展巢湖的渔业生产。
巢湖渔业生产为什么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据记者及省有关部门的专家调查,主要有这样一些因素:一、不注重繁殖保护,捕鱼强度大大超过了鱼类繁衍增长的能力。现在,渔具的网目越来越小,“鱼子鱼孙”难脱厄运,甚至产卵亲鱼也被大量捕杀。近年来,湖区虽规定了封湖禁渔期,但刚刚开始,成效还未见。二、巢湖建闸以后,中断了回游性鱼类的通道。近来通道虽挖通了,但在靠近鱼道进鱼处,裕溪河两岸工厂排出大量有害污水,回游性鱼类仍不能从长江进入巢湖。三、闸建成之后,巢湖常年处于深水状态,这虽有利于工农业用水,有利于航运,但冬季落滩面积减少,晒滩时间缩短,水生植物生长受到影响。水生植物少了,草食性鱼类缺乏饵料,产粘性卵的鱼类无水草依附,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四、湖水受流失水土及沿岸生产、生活用水污染,浑浊度上升,透明度变小,鱼类生活环境恶化。
安徽省有关专家、学者对如何开发巢湖渔业资源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些看法、设想和建议:
一、从发展水生植物抓起。据省有关专家调查,巢湖水生植物有122种,明清时期湖中水生植物十分茂盛。专家们呼吁:“要用绿色的生命营救巢湖鱼类!”他们认为恢复和发展水生植物是发展巢湖生产的根本性措施。首先要保护湖中现有的沉水植物。在管好现有两个常年繁殖保护区(1.4万亩)的同时,抓紧开辟和建立新的繁殖保护区,有步骤地增殖沉水植物。
二、从整体利益着想,合理解决各方面的矛盾。目前特别要正确处理工农业用水、航运和发展渔业的关系。有关专家建议,冬季由于农业用水减少,可以在不影响航运的条件下,将水位降低一点。
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定期向湖内投放鱼苗、幼蟹,把自然增殖和人工投放紧密结合起来。巢湖多年来虽有一定的投入,但数量少。1972年到1984年只投放鱼苗2000万尾,平均一年100万尾,一亩不到一尾。1980年以前,省里每年投资7至8万元,1980年至1984年总共投资近100万元。1984年下放给巢湖地区之后,投资取消了。有些同志建议,今后省里从财政收入中挤出部分财力,重点用于水产资源增殖。同时沿湖地、市、县也应尽可能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资金投入巢湖开发,还应提供优惠条件,吸收外地资金开发巢湖。
四、尽快采取措施,解决裕溪河两岸工厂排污问题,使巢湖闸鱼道真正发挥作用,增加回游性鱼类。有人建议每年4至6月尽可能多开启巢湖闸门,实现江水自流入湖,为“灌江纳苗”提供机会。
五、加强科学研究工作。目前设在巢湖开发公司的水产研究所,只有3名工作人员,缺乏资金、设备、试验手段、试验基地与实际需要很不适应。
六、管理体制要作相应的改变。有人建议:省里要成立有权威性的巢湖管理部门,协调各方,共同开发巢湖。
七、巢湖周围的城市、农村要共同保护巢湖的水质不受污染。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要加强,减少泥沙带入巢湖。
八、建议国家尽快将巢湖列入投资项目,改变巢湖“沉睡”的状态。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