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管放结合 向放过渡——蔬菜产销体制改革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02
第2版(经济)
专栏:

管放结合 向放过渡
——蔬菜产销体制改革述评
本报记者 潘岗
如今,去各大城市郊区菜地转转,就会发现,一片片高产菜地变成了工厂、学校、机关;前几年还挽着裤管在菜地里“滚打”的种菜能手,多数穿上了工作服,或进企业当工人,或经商跑买卖。剩在菜地里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妇女、老年人,号称“3860”部队,在坚守“阵地”,支撑门面。南京市郊1981年前后有常年菜地6.9万亩,1987年减少到5.3万亩;1981年种菜劳力3.8万人,1987年只剩2.1万。武汉市郊仅转包他人粗放经营的菜田就有2万亩以上。
是啥原因促使菜农丢弃自己熟悉的本行?很简单,种菜不仅苦、脏、累,而且和务工经商的比较效益上也差一大截!特别是近年来化肥、农药、薄膜、柴油价格一个劲地涨,而政府的补贴有限。种菜的成本那么高,谁还有心思种菜呢?菜少,怎能不贵呢?
看来,稳定蔬菜价格的前提是稳定蔬菜生产。
郊区蔬菜生产疲软,说政府没管,这不符合实际。记者了解到,每个城市都有市长挂帅,各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班子,长年抓,环环抓,有个城市甚至成立了市长任组长、两名副市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
各地政府也都有自己的“招数”:有的规定,完不成蔬菜生产任务不给平价口粮;有的规定,完不成任务罚款;有的规定,蔬菜生产是考核县长、区长、乡长政绩的内容之一……
然而,收效都不大理想。一位市长向记者苦笑着说:务工经商对菜农吸引力太大了,不给他平价口粮,他会买议价粮;罚点款,他跑两天买卖就赚了回来,靠行政命令,谁听?
其实,这是价值规律向传统的蔬菜生产、供应、作价模式提出了挑战。解决的办法,也只有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动菜农种菜的积极性。
北京郊区近年细菜、反季节菜发展较快,原因是其价格高出大路菜几十倍。1986年,哈尔滨秋菜丰收,总商品量达3.9亿公斤,而市场只销了1.84亿公斤,剩余的1亿多公斤菜大多冻在地里,损失数百万元。第二年,农民用少种2万亩秋菜“报答”。古城西安,去年蒜薹量小价高,今年满街市都是蒜薹。
“菜农已经是商品生产者了。国家只有运用市场机制去‘引导’,才是改善蔬菜供应和稳定蔬菜价格的根本出路。”这句出自一位蔬菜管理干部的话,说到了点子上。
菜价完全放开,可以刺激生产,但短期内城市居民承受力有限。
那么,能不能寻求一种既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又能稳定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过渡办法呢?有,这就是我国目前对蔬菜实行的管和放相结合的方针。
各地在“管放结合”上,都有不少适应于当地的好经验。如,济南市的“四放二管”(放上市任务、放流通渠道、放价格、放经营范围,管菜田面积、管经营网点)、广州市的“三放三管”(放上市任务、放价格、放流通渠道、管种菜面积和蔬菜购销点,管对基地菜农与蔬菜公司的优惠供应,管菜区的蔬菜上市数量、质量);有的管主要品种,有的管淡季当家菜等等。尽管“管”、“放”的比例不一,品种各异,但都尊重了价值规律,起到了既照顾生产者利益,又照顾消费者利益的作用。
今后几年,整个改革将进入“打硬仗”阶段。搞好蔬菜供应,保持合理价格无疑是物价、工资改革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认真贯彻“管放结合”方针,逐步增加放的成份,使蔬菜生产、供应平稳地向放开价格、市场调节过渡,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