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在直接参与中发展自己——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中的科技工作(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03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在直接参与中发展自己
——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中的科技工作(二)
本报记者 王友恭 张敏求
“走直接参与外向型经济的路子,我们尝到了甜头。”佛山市农科所的一位领导说:“现在我们是‘财大气粗’,再不要为了一点经费到处叩头‘化缘’了。”
这个研究所原来是单一搞水稻良种选育的。1958年建所以来,虽然出了不少成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20多年来一直靠地方政府补贴过日子。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1983年以来,他们通过分析,认为本所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离港澳较近,水陆交通方便,又有一批较强的技术力量,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定优势。但是,光靠本单位来干,一缺资金,二缺市场信息,三缺产品外销渠道。于是,他们和正急于寻找伙伴、建立外向型生产基地的市外贸公司合作,利用各自优势,扬长避短,先后建起了6个出口商品生产基地,还带动了当地一批农民。
近几年来,他们除留一部分科技力量继续从事水稻研究试验外,大部分科技人员都带着课题下到各个生产基地,根据外向型生产和市场的需要进行品种引进、改良、提纯复壮等试验研究和技术开发。这样既搞活了科研工作、提高了科技人员的水平,又使外向型经济发展有了后劲,从而提高了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他们在与市食品出口公司联办的瘦肉型猪出口生产基地上开展提高精肉率的研究,通过三元杂交,使精肉率达到省和国家规定标准。鉴定会上,港商当场定货。1987年,这个生产基地被省外贸部门授予年出口创汇百万美元的先进单位。
直接参与外向型经济,使这个研究所的科研、生产走向良性循环。1987年,该所总产值达1500万元,约等于建所后20年产值总和的2倍。去年全所盈利150多万,创汇250多万美元。全所人均月工资200多元,相当于1979年人均月收入的4倍多。目前,全所资产已达1000多万元。由于研究所的经济实力增强了,科研的投资强度也大大提高了。原来全年的经费才30多万元,现在每年仅用在水稻研究试验上的经费就是25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