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略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和改革的影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03
第5版(理论)
专栏:

略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和改革的影响
吴仁洪
自从1985年以来,我国持续出现了程度不低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具有什么效应?经济学界的看法存在一些分歧。有人认为,由于经济结构变动和体制转换,通货膨胀在我国现阶段是不可避免的,现阶段的首要目标是达到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的通货膨胀还有利于经济增长。我们认为,虽然我国现阶段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不对持续上升的通货膨胀加以控制,甚至企图以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高速增长,则无论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还是对改革的顺利推进,都是有害无益的。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理论分析与一些国家的实证考察表明,通货膨胀往往对经济增长带来危害,通货膨胀与经济高速增长也没有必然关联。
早期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增加货币供给量,实行温和的通货膨胀,能够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因为在温和的通货膨胀下,可以使有效需求增加,同时由于货币供给量增加,可以使利率降低,而且名义工资上升往往滞后于通货膨胀率,从而实际工资下降,使资本边际收益率上升,于是投资增加,促使经济增长,就业扩大。
然而西方国家在经历了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滞胀”之后,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将抑制通货膨胀作为主要的政策目标。经济学家也几乎一致认为,通货膨胀不但不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反而对经济增长和就业造成危害。因为,第一,持续的物价上涨会导致人们增加当前消费,减少储蓄,以减少物价上涨的损失。这样就使投资减少,影响经济增长。第二,通货膨胀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失当和低效益。比如,投资者担心生产投资成本增加和风险增加,从而转向购买不动产;在政府对某些产品加强价格管制的情况下,价格体系和盈利率会出现扭曲,影响资源的合理流向,最终会导致和加剧短缺。第三,如果一国的通货膨胀率经常地、长期地高于国际平均通货膨胀率,势必引起国际收支恶化和黄金外汇储备外流的危机。此外,高通货膨胀率还往往导致人们的普遍不满,容易触发社会政治动乱,对经济增长造成危害。
从一些国家的经济统计来看,也很难证明经济高速增长与通货膨胀具有必然关联。
日本、巴西在高速增长时期,的确存在程度不同的通货膨胀。但也存在相反的情况。西德1951—1960年高速增长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06%,而通货膨胀率一直很低,年平均2.55%。新加坡1960—197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8%,而通货膨胀率年平均才1.1%。
国外有学者利用因果测试法对56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因果测试,结果表明,通货膨胀往往导致较低的实际经济增长。认为通货膨胀势必引起较高经济增长的观点,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得不到充分的证明。
必须注意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通货膨胀之所以未带来太大危害,甚至像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速增长,是以以下一些条件为前提的:(1)个人收入增长一直较大地低于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1955—1960年,日本制造业工资年平均增长7.6%,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10.7%,固定资本投资年平均增长29.5%。在这种情况下,在此期间存在的年率仅为3.3%的轻度通货膨胀,可能有利于资本形成,而且增加生产性投资需求。(2)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日本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尤其是规模效益显著,许多大批量生产的制造业成本大幅度地下降,如钢铁、化工等。同时,将燃料以国内高成本的煤炭为主转向进口廉价石油为主,也推动了成本的降低。以上两点联系起来,使经济中避免出现工资、成本、物价轮番上涨的螺旋上升式通货膨胀。而且由于投资增长快,投入产出效益高,使供给迅速增加,这也使通货膨胀趋向缓和。应该看到,以上这些条件在我国目前并不存在。
以上情况说明,无论从理论分析还是从国际经验实证考察来看,认为我国当前为了维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搞点温和通货膨胀有利的观点,是不明智的。要看到持续的通货膨胀会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动荡,甚至最后陷入滞胀困境的可能性。因为,与日本当时的通货膨胀不同,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有以下几个持续存在、甚至加剧的因素:(1)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从而低效益条件下的通货膨胀;(2)近年社会集团消费、个人消费呈现过快增长势头,1987年已出现消费增长快于投资增长的现象(扣除物价因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9.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由于企业还不存在自我约束机制,这种趋势一时难以彻底扭转;(3)存在连年财政赤字(而且都是以中央银行透支方式弥补)和进出口逆差情况下的通货膨胀;(4)是外债、内债逐年增加情况下的通货膨胀。如不采取有力的措施,这些因素的存在,有可能使通货膨胀演化成恶性膨胀。
通货膨胀与体制改革
持续的通货膨胀不但会给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造成危害,而且可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陷入困境。
首先,通货膨胀一般会引起人民群众心理的普遍不满,即使发了一些补贴也难以完全消除。
其次,通货膨胀实际上形成一种收入的再分配,使一些社会阶层的利益受到损害,从而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形成一种不利于改革深入的社会政治环境。
第三,出于各种社会政治压力,政府往往会对一些商品价格加强管制,缩小市场浮动价的范围,并增发各种补贴,这样可能为进一步改革,为实行供求价格造成障碍。
第四,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还使进一步的价格改革增大了风险。如果进一步实施较大步伐的价格改革,物价总水平不可避免地会有大幅度的上升。因为价格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将长期不合理的、偏低的能源、原材料等价格进行调整,缩小双轨价的范围。这些产品的价格上升了,最终产品的价格不可避免地会普遍有所上升,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上涨。然而,这是经济体制改革迟早必须闯过的一关,否则其它方面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都难以实现。但是,如果这一改革步骤是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基础上进行,其风险无疑更大了。
东欧一些国家的教训应引以为戒。这些国家的经历证明,持续的高通货膨胀给改革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一方面,通货膨胀往往引起社会动乱。另一方面,物价与工资轮番上涨的结果,导致投资率降低,经济增长缓慢,甚至陷于滞胀困境。这对进一步改革是很不利的。
总之,在我国当前条件下,靠通货膨胀(哪怕是温和的)来刺激经济增长是不可取的。如果再回到改革前那种严重短缺下的“物价稳定”,也是不现实的,更为改革的历史潮流所不允许。明智的选择,是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同时采取措施,对通货膨胀加以适度抑制,至少要使通货膨胀率避免持续上升
(在没有实行重大价格改革的情况下)。为此,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在我国尚未具备进入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条件下,不要勉强追求过高的增长速度;在财政支出上严格实行紧缩,在货币供给方面实行适度紧缩,以保证工业增长7%—10%为基准;不实行“一刀切”的紧缩,实行择优信贷,下决心推行资本存量调整,使同等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更多的有效供给;用发行国债弥补赤字,停止财政赤字向中央银行透支弥补。与此同时,不要过多地对物价实行行政管制。因为行政管制过多会造成进一步短缺,加剧隐蔽性通货膨胀,更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利于改革的深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