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昔日只能“冒名顶替” 如今竞相公开挂牌 广东放手发展私营“三来一补”企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04
第2版(经济)
专栏:

昔日只能“冒名顶替” 如今竞相公开挂牌
广东放手发展私营“三来一补”企业
据新华社广州7月4日电 (记者戚休)广东在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和沿海地区,放手让个体户和私营企业承揽“三来一补”业务,逐步形成国营、集体和个体“三个轮子”一齐朝着“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跃进的新格局。东莞市先后办起6家工厂的个体户张基,根据他本人的要求,把原来“挂靠”集体的私营“三来一补”企业,改名为东莞市鸿基实业有限公司,成为全省第一家公开挂牌的私营中外合作企业。
最近国务院发布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已明确指出允许私营企业承揽“三来一补”业务。广东的东莞、中山、顺德、南海等市、县早在1984年就开始试办私营“三来一补”企业。当时,许多华侨和港澳同胞想同他们在大陆的亲属合作,提供设备技术,开办“三来一补”企业。在没有明确政策作依据的情况下,东莞市率先进行了探索。市委和市政府认真探讨发展私营“三来一补”企业的可行性及其利弊,认为允许私人开办“三来一补”企业利大于弊,主要好处有:一可以发挥私营经济小型、分散、灵活的特点,成为国营、集体经济的补充,承揽国营、集体不愿意搞的小项目;二不需要国家和集体投资,利用外资、技术设备办实业,既能为国家创汇、增加税源,又能为社会增加就业机会;三能促使外商在国内的亲属参加生产经营活动,增加经济收入,从依赖海外寄钱赡养,变为劳动致富的劳动者和企业家。但由于受当时某些政策条件的限制,东莞市则采取了“挂靠”于集体的“变通”办法,让私营企业借用集体所有制之名进行登记、注册、领证,名为集体而实际是个人经营的私营企业。到目前为止,东莞市私营企业“挂靠”于集体的“三来一补”企业已超过500户,占全市“三来一补”、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总数的15.3%,去年私营“三来一补”企业收入的工缴费外汇达1亿多港元。
今年6月,广东省政府通过总结东莞等地发展私营“三来一补”企业的经验,正式向各市、县发出文件,明文规定:允许私营企业承接“三来一补”业务,可由县、镇专门机构负责组织私营企业与外商洽谈、承接业务,由私营企业加工装配,收入外汇按政策规定留成;允许资产比较雄厚、信誉度比较高、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经营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最近,东莞市工商局给45户私营“三来一补”企业发了营业执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