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南军”挺进北国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04
第2版(经济)
专栏:

“南军”挺进北国的思考
张福宽
在黑龙江省,“有县必有城,有城必见江浙人”。
那临街而设的修鞋、修锁、刻字、卖眼镜的摊位,大多来自江、浙,就连边远县城的深街冷巷,也有来自江、浙的锔锅人、木匠和弹棉花的。
然而,上述这些人不过是“南军”进入北国的“游击队”。“主力大军”,是每年春季成建制、成火车拉来的建筑队伍。光大庆一个市,来自江、浙的建筑队就上百。
赢 在 政 策 灵 活
从1981年起,江、浙两省的建筑队就涌进大庆。省内一些县城的建筑队,还有省属、市属的国营建筑队,也鱼贯开进大庆。为争夺这块建筑市场,“南军”与“北军”展开了竞争。
遗憾的是,只比试了一下,“北军”便全部败北。就连建国以来,一直转战南北,干过不少大工程的某国营建筑公司,也打输了。
记者和这家公司的经理进行了一次谈话:
记者:你们公司是搞民用建筑的“武林高手”,据说在国外干得也不错,怎么会输给南方的农民兄弟呢?
经理:说句实在话,我们败得很惨。但不是败在实力上,而是败在政策上。南方队为啥能3月破土,10月交楼?那是合理的分配政策换来的。他们多干多拿。我们呢,有工资总额卡着。活干少了,没人怪罪;干多了,工资额突破了,起码收拾你个三遭五遍。
记者:为什么不能实行多劳多得?
经理:怪就怪在这。自己卡自己,自己把自己的手脚捆住了。你说,捆住了手脚,能飞起来吗?我看,能挪步就算不错了。
其实,自己卡自己的事例,远不止这些。我省一些个体户对审批手续繁、时间长、收费多也大有怨言。江、浙两省是怎么办的呢?
下面是记者和江苏来的一位修鞋匠的对话:
记者:你们办执照难吗?
鞋匠:不难。村里开个介绍信,同意我去外边修鞋,然后到乡里就领出来了(黑龙江省需到县里办)。
记者:你一年在黑龙江挣多少钱?
鞋匠:去年,除了吃饭,还剩5000多元。
看来,黑龙江省有些政策、规章制度确实应该改一改了。该调整的应该调整,该灵活的应该灵活,死抠条文只能束缚生产力发展。
政 府 功 在 服 务
江、浙两省的建筑队,都具有“裂变”功能。今年的一个队,明年便变成两个队。因而,他们的建筑市场越扩越大,由上海扩展到黑龙江,又由黑龙江打进新疆,进而是向国外的建筑市场挺进。
他们的“裂变”功能是政府发挥服务职能的结果。
在大庆,江苏省三阳建筑队的一名预算员告诉记者:我们开始办建筑队时,只有百多个泥瓦匠,现在发展到3300人,在上海、北京、大庆,都有活儿干。
记者:你们几年功夫把队伍扩展几十倍,技工哪里来?
答:是镇政府帮我们培训的。每年施工队一回江苏,培训班就开课了。新手从基本功学起,老手也一年学一种新技术。所以,我们的人大多是多面手。
记者:政府还为你们做些什么服务工作?
答:帮助承揽工程,协调关系。我们个人家的事也帮助办。
记者:去年你们来大庆多少人?
答:来了500多,挣了200多万。回镇上后,用这笔钱建了三个工厂。
显然,政府的服务职能的发挥,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赶快更新观念
 黑龙江有30多万待业青年。
没活干吗?有!问题是有些活他们不愿干。
比如,修鞋投资不大,技术不难,本省人不干,市场自然出现“空白”。于是,来自江、浙的阿哥、阿妹乘虚而入。修鞋市场成了江、浙人的天下。
本省待业青年为啥不干?怕脏,更怕“丢人”!一位江苏来的年轻人发现,黑龙江的青年,敢吃、敢穿、敢玩,但脏活、累活、“下贱”活不愿干,能挣大钱也不干,宁肯在家“优哉悠哉”!他怀疑这里的人是不是患了“富贵病”?他说:只要能赚钱,我们干活是不分高低贵贱的。
大概由于这个原因吧,在商品生产中,南方很活跃,北方就显得沉闷。
要突破这种沉闷,除了政策要进一步放宽,政府的服务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外,还需治疗一下我们观念上的“富贵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