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朝晖初照阿佤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7-04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朝晖初照阿佤山
本报记者 毛磊
岳宋大寨——云南阿佤山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
我们走近村头时已是黄昏,幢幢佤族竹楼上空飘着缕缕炊烟。寨子里,男人们吆喝着水牛,妇女们有的舂米,有的用竹筒到小溪旁背水。村前村后,猪、鸡在四处觅食。寨边小路,几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灵巧的短笛,笛声和吆喝声、舂米声、鸡叫声融成山村旋律。
我踏上一家佤族农户的竹楼,主人岩界正在火塘旁吸烟,他的妻子在楼下舂米。
35岁的岩界对我说,他一家三口种了20亩旱稻,去年收获1000公斤粮,两个大女儿已经出嫁。
环顾四周,这竹楼低矮简陋,阴暗潮湿,屋中仅有一张竹床,铺着一张竹席和一床红线毯,墙边扣着两口大铁锅,靠着两个酒坛,几件旧衣裳随便挂在窗口的铁丝上,小铝锅在火塘中咕嘟咕嘟煮着稀饭,头顶上挂着3个装粮种的竹筒——典型的佤族农家。
尽管西盟佤族至今仍未摆脱贫困、落后、封闭的状态,但是,同解放前尚处于原始公社解体、阶级社会形成的阶段相比,他们的进步还是十分巨大的。
阿佤山,沟壑纵横,山高坡陡,生产生活条件异常恶劣。正是地理环境的限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某些陈迹没有能够根除,至今仍严重地影响和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岳宋乡党委副书记丁成富向记者介绍,如今乡政府所在地已通电,有的人家已用上了手扶拖拉机,但群众生产从耕作到加工仍旧使用长刀、砍刀、斧子、剁铲、锄头、铁犁、碓、臼等古老的工具,80%以上的耕地仍采用毁林开荒、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
最使人担心的,还不像其他民族地区一样,这里的教育与内地差距太大了。小学生读书缺乏教材、练习本。一位小学教师对我说,有的孩子一年只有一个作业本,铅笔写了然后再拿橡皮擦掉,写了擦,擦了写。许多孩子年纪很小就得照管自己的弟妹,还得背水、舂米、放牛,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学生无暇读书或中途辍学的现象非常普遍。目前,文盲占全县总人口80%以上,许多家庭仍习惯于刻木、结绳记事。
我知道,佤族人民的性格是勇敢、强悍的,他们不会满足现状,一定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愤努力,使阿佤山尽快富裕起来。(附图片)
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芒库村的佤族村民,望着门前晒满的粮食,心中充满喜悦。 罗林春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